第41頁 (第1/2頁)
王東歌/索巴/寶花滿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在座者均知這續畫比之臨摹還要困難百倍,臨摹尚有參照可循,續畫之時,卻屬全新創作,況且下筆用墨須與原作一致,格局風韻更要無二無別。這便等於要續作者將自己從前的作畫風格統統摒棄,而完全變成與原作者相同的風格。須知一流畫家的風格養成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數十年之久,朝夕之間怎能突然改變?更何況是要變成指定的一種風格!是以楊行遷邀請孫位多住些時日,雖是愛惜人才,想與之多些親近,也是留給孫位充足時間,好讓他慢慢揣摩原作,以便能夠一點一點將畫接續完整。不想孫位現在就要即席續畫,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孫位將自己畫的那半幅閬苑圖鋪在案上,從懷中取出那支白玉筆,凝神靜氣,吐納數次,然後雙目微合,片刻睜眼,提筆便畫,一時間筆似遊龍,墨彩如雨,不到兩盞茶的工夫,孫位已經收筆入懷。
眾人忙湊過來圍看,只見一幅完整的閬苑圖宛然目前,筆勢色彩、形象格局皆與原作一般無二。郭慕孺和三是先生皆是大行家,見此畫非但骨法膚肉與原作相同,神氣風韻更是如出一人!二人深知孫位的畫功高出原作者何止數倍,加之孫位僅在南樓過關時一睹閬苑全貌,現今竟憑記憶畫成全圖,過目不忘之功更非凡人,不禁暗自拜服,五體投地。
楊行遷不住口地&ldo;哎呀&rdo;讚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這一雙肉眼。
唯獨劉漱靜靜觀看片刻,說道:&ldo;孫先生的畫雖然畫得不錯,卻與原畫不同。原作奇特之處正在於鳳凰樓的比例比其他諸樓大三倍許,故而續畫原作之關竅便在於體解此處之精妙深意,方能畫出絕世驚奇之佳作。如今孫先生卻是老老實實地畫了一幅閬苑寫真圖,這怎能算是續畫,分明成了改畫。&rdo;
楊行遷此時也點頭同意,說道:&ldo;劉大人說得不錯,不知孫先生為何將原作的鳳凰樓改畫?&rdo;
孫位黠然笑問道:&ldo;楊大人覺得原作中的鳳凰樓畫得美嗎?&rdo;
楊行遷被他這一問,愣了半晌,說道:&ldo;此乃仙人所畫,雖然我輩凡夫俗子不識其妙,想必另有深意。&rdo;
劉漱在旁應和道:&ldo;楊大人所言極是!&rdo;
孫位哈哈笑道:&ldo;依在下之見,此畫並非神仙所畫。作畫之人技藝雖高,亦不過是位一流的畫師,然畫至一半,卻突然中斷,鳳凰樓更是草草畫成,這裡面有沒有深意卻不好說。&rdo;
劉漱冷笑道:&ldo;孫先生莫不是自知難成其作,故意找託辭為自己開罪吧?&rdo;
孫位並不理會他,向楊行遷說道:&ldo;凡觀畫作之佳劣,當依據六法,一曰氣韻,二曰骨法,三曰形象,四曰賦彩,五曰格局,六曰轉折。六法精論,萬古不易。且以六法觀此&l;仙家之作&r;的鳳凰樓,骨格蒼脆,形象潦草,色彩全無,格局錯亂,轉折失章,氣韻更是僵化待死。作此畫者本是一位風情高雅、胸懷坦蕩的君子,也是一位俠骨柔腸、忠肝義膽的英雄豪傑。作畫之初,畫者氣定神閒,畫至一半,借酒助興,逸趣正濃,誰知後來突遭變故,氣息閉結,竟似臨終將死一般,不知為何還要草草將鳳凰樓畫成,全失原畫體統。在下猜想,當年或有人偷偷將此畫放在中天樓,或為道士弄玄,或有其他隱情,不得而知,但神仙遺畫之說卻萬不可信。&rdo;
劉漱哈哈大笑道:&ldo;孫先生所說,竟似識得作畫之人,當年親眼見他作畫一般,還說什麼道士弄玄,我看孫先生自己才是故弄玄虛吧!&rdo;
未及孫位答話,三是先生卻道:&ldo;此言差矣!你道孫先生為何能在少時之內,將此上乘之作臨摹補畫得如此完美?當年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