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留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棒槌哥帶著一個黑壯小夥姍姍來遲,來的是曾樹在部落裡難得認識的幾個人之一——火屎哥。
火屎哥是曾樹的鄰居,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火屎哥原來不叫火屎哥。
因為人長得黑,從小就喜歡玩火,還喜歡收集火屎(木柴燃燒後留下的炭塊,作者本地叫法)。所以後來慢慢地大家都叫他火屎哥。
老酋長聽說曾樹要燒木炭,就推薦了火屎哥。曾樹也覺得火屎哥的名字和木炭很有緣。當場提議成立火屎隊……呃……燒炭隊,就讓火屎哥擔任隊長。
老酋長他們相互交換意見後也同意了,並加派了十二名壯勞力加入燒炭隊。
等燒炭隊的人員到齊,曾樹帶著大家開始了燒炭作業。而老酋長和一眾長老也留在現場觀摩。
曾樹在廣場上選了塊靠河的空地。把人分成兩組,一半人清掃積雪,一半人提水和泥。是的,曾樹打算用最簡單的堆柴封泥法燒炭。
其實曾樹本來想在山坡上挖個炭窯燒炭,挖窯燒炭相較堆柴燒炭要好很多。
首先,挖窯燒炭的熱量利用效率通常更高。窯體的結構能夠更好地儲存和聚集熱量,減少熱量的散失,從而提高炭化的效果和效率。
其次,挖窯燒炭在控制燃燒過程方面更具優勢。可以透過窯體的通風口和密封措施更精準地調節氧氣供應和燃燒條件,使木柴炭化更加均勻,提高木炭的質量。
再者,挖窯燒炭相對來說能夠處理更多的木材原料,一次性產出的木炭量更大。炭窯還可以反覆使用。
怪就怪這冬日的氣溫低得離譜。那些原始的工具在這般惡劣的條件下,顯得尤為不好用。
腳下的土地被凍得好似鋼鐵一般堅硬,一斧子砸下去,只留下了一個淺淺的白印子,任憑如何使力,也實在是挖不動分毫。
而堆柴封泥法的準備工作和操作流程相對簡單,不需要複雜的窯體建造過程。
建設成本低,不需要專門挖掘和建造炭窯,減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的投入。
靈活性高,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選擇燒炭的地點和規模,不受固定窯體的限制。不受地域和季節限制,找塊平地就行了。
易學易上手,對於初次嘗試燒炭的人來說,堆柴燒炭的技術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尤其適合火屎哥這種新手,能快速地理解燒炭的工作原理。
當然,將來條件成熟後還是要上窯洞燒炭的。
曾樹之所以選在靠河的位置,是因為取水取土方便,距離打鐵洞也近。
積雪清掃乾淨後,曾樹指揮火屎哥在地上先鋪一層乾草,接著於乾草之上豎立著堆放木柴,一直到形成一個圓錐形的木柴堆方才停止。
第一次燒炭帶有實驗性質,曾樹並不打算堆太多,僅僅堆了個直徑兩米、高兩米的圓錐。
在壘好的柴堆上需要覆蓋一層乾草或者幹樹葉,以此隔絕幹木材與稍後要糊上去的溼泥,避免木材變溼從而燒得不均勻。
再讓火屎哥他們給柴堆抹滿泥,只在木材堆的頂部預留一個大孔。在建成的泥堆底部均勻挖出八個通氣孔,用於給炭窯內部供應氧氣。
曾樹邊指揮邊講解,火屎哥聽得很認真,不懂的就問,曾樹也用心解答,並特別指出生產過程中要注意事項。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炭窯終於建好了。曾樹看著眼前的超大“墳堆堆”非常滿意。
此時便可以點火,不用等到封泥乾燥,點火燃燒後,炭窯內部的熱量自然會把封泥烘乾。
火屎哥把火把從土堆頂部留出的大孔扔了進去。等火勢燃起,曾樹指揮大家透過底部的通氣孔往裡面察看,哪個孔能看見火苗就用溼泥封住哪個孔,直至八個孔全部封好,然後再封住頂部的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