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以檢查科普為主,治療疾病為輔 (第1/4頁)
訁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錯,我一直覺得中醫的方向有問題,總是要去跟西醫拼疑難雜症,雖然這方面我們也不會輸,但也完全沒有發揮我們的長處。”
“如果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檢查這個環節,降低人們的得病率,我覺得中醫可以戰無不勝,而西醫在這個領域,還只有亞健康的概念,我們完全可以搶佔這個領域。”
“正好這三年下來,相信中醫的人越來越多,國家也反腐醫療長達半年之久,政策上也更傾向中醫,我覺得朝著這個目標,應該可以一試。”
結合現代科技,實現大資料體檢,這是他想了很久的方案。
去年他就看到過機器人把脈的新聞,當時他只是嗤之以鼻,覺得中醫如果朝著這個領域發展,那就是在亂搞。
中醫看病,靠的是感覺二字,是對生命的感悟,它有標準,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機器人連生命都不算,就算有大資料支援,又怎麼可能替代的了中醫呢?
但轉念一想,如果僅僅只是讓ai機器人完成體檢這個環節的任務呢?
透過大量的文字、圖象,來讓ai進行迭代,讓它學習十萬、百萬、甚至是千萬級別的病例,那麼望可以進行攝像頭對比資料庫,聞可以探測患者聲音波動,問可以讓醫師按照八綱辨證、六經辨證去設計一些常規話術,切的話,自然就是尋常把脈了。
讓它學會四診參合,未必不能幹最基礎的活。
要知道,很多學了中醫的人,也是採用的死記硬背,套方套症,只要你能掌握八綱辨證,六經辨證,再記幾個方子,很多小毛病也都可以解決。
這些,ai機器人就算做不到,但也足夠提示患者究竟是健康還是有症狀了吧?
陸九要的就是這個區分的能力。
他不需要ai機器人有治病的能力,那太難了,目前的科技應該還很難做到,所以,他只要ai機器人是否能夠告訴這個患者,究竟是有症狀還是健康,區分之後,有症狀的交給醫生治療,沒有什麼大毛病的就回家,不佔用醫療資源。
簡單點來說,就是活用科技,以大資料+中醫四診參合,來構建一個全新的體檢體系。
而不是傳統的,等到患者身體出現了器質性病變的體檢體系。
一個是為患者不得病服務,一個是為患者得病了如何治療服務,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陸九之所以構建義診體系,一是培養醫生,提高醫院接診量,另一個就是短時間內大量收集人體資料。
義診的時候,來的人肯定參差不齊,有老有少,有得病的,也有身體健康的。
醫生在將這些資訊以辨證的模式收集之後,就可以讓ai機器人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學習。
讓它不僅學習病例,還要大量的學習正常人在每個年齡階段,大致應該是個什麼狀態。
就像黃帝內經開篇提到的內容,人的生命狀態是不斷變化的。
但每一個人的生命又都是固定不變的“山峰狀”。
因此,只有掌握了健康和非健康這兩種狀態的大致規律,ai機器人才能更好地對人體健康進行判斷。
否則就只能像現在的一些醫院一樣,明明人到老年,腎氣不足,髓海失養,都會出現小腦萎縮的情況,結果一去醫院檢查,嚯,醫生告訴你小腦萎縮,這是有病得吃藥。
這不瞎胡鬧嗎?
那種治療腦萎縮的藥,直接傷到腎,不僅治不好,還會把人越治越壞。
還有的小孩動不動就流鼻血,去了醫院就是各種治,消炎啊,掛水。
事實上總是流鼻血的小孩身體賊好,這樣的小孩陽氣旺不會發高燒,根本就不是病,完全不需要治療,十五歲一過自然就不流了,治了反而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