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第1/2頁)
sailor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k。」
兩人就這樣避開了禁止星際通婚的話題。因為目前來說,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由於決定了不坐郵輪,所以他們來到公共運輸站,檢視其他更快速的選項。
現代海上交通大體分為三種工具。
一是海上飛機,現在的飛機可不像500年前那樣很容易受到風向及風的強度的影響。不管有風無風,左右上下運動絲毫不受幹擾。
乘坐海上飛機,雖然價格高,但是時間絕對是最快的。
第二種就是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船。現代船其實外觀和古早時期的船差不多。只不過在遭遇海上風暴時,再也沒有出現翻船現象了。
因為海上飛機越來越可靠,當海面出現大風大浪,情況緊急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呼叫海上飛機進行增援。
一般會同時出動三架或者四架飛機,然後飛機上拋下自動定位繩索,可以自發地定位到船的船頭,船尾以及中段部分。然後駕駛員操縱飛機,幾架飛機合力把船調離水面,然後運到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去。
第三種就是海路,到底是修建海上公路或是海底軌道,在開發的初期爭議相當大。
主張海上公路的一方,說可以效仿陸上公路一樣,除了在海面上有一條公路,公路的上方還可以修建多層。這樣人們的交通花費少,速度還比海船快。
但是環保人士強烈反對這種做法,說是海上公路將減少能照進海里的陽光,對海洋生物影響極大。並且在接觸海面的那一條公路,很可能影響到比如海豚等有時候會冒出水面的動物,會讓它們對這個陌生生物產生不適應性,從而影響繁殖。
最終環保人士贏得了這場辯論,結果就是修建海底軌道。
海底軌道字面意思,就是修在了海底。
由於海底是凹凸不平的,人類並沒有像開發陸上公路一樣,高的地方挖掉,低的地方填平。而是將隧道適當建大,有時乾脆就讓隧道有高低起伏,反正儘量不破壞海底原生面。
然後隧道里修建軌道,之後再建造海底火車。
深入海底作業時,當然可以回答500年前人類的問題之一:海底是不是有巨型烏賊等超大生物?
答案是有生物,極少,也許是躲起來了。
綜合比較,李昆靈他們選擇了乘坐海底火車,因為從沒去過海底,李昆靈也非常好奇。
買好票,先是乘坐一個電梯,直下式那種。電梯不大,大概十個平方左右,然後裡面有十個座位。其中一面上還掛了個顯示屏,裡面在播海洋生物介紹之類的紀錄片。
一個電梯坐滿十人後,立即出發,往下。然後緊接著第二個電梯又開啟門進客。就像是一個上下執行的軌道,軌道上面每隔一段就是一個電梯。不用等電梯下去了再上來那種。
而且隨身攜帶機器人的乘客,機器人可以掛在電梯側面上方空間,小白就是這樣被掛上去的。
李昆靈感覺這個電梯起碼坐了有二十分鐘,正覺得瞌睡來了的時候,電梯停下,門開啟了。
出了電梯,眼前就是海底火車站站臺,面前停著一列銀色外表的火車,上面寫著「深海火車一號」。
「原來看不到海底啊。」馬克西米安在旁邊突然說道。
李昆靈回頭看到他正仰起頭,打量天花板。
於是李昆靈也順著他的視線仰頭看上面,周圍幾個乘客也同樣如此,這就是所謂的群眾效應吧。
「確實看不到,這個隧道是密封不透明的。」
李昆靈只看到天花板上一排排發出柔和亮光的燈。
然後他們就上了火車,走進指定的車廂。
車廂不大,中間有一張小桌子,是從車窗下的牆面伸出來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