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犁過一遍,可以讓土壤翻起來,讓生存在其中的黴菌、害蟲以及蟲卵在陽光以及寒氣的雙重作用下,失去活性。這樣的話,使得來年種植莊稼的時候,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提高產量和減少管理成本。
每當這個季節,幾乎家家戶戶當家的都要把自家的田地給犁過一遍,這可是每個冬天相當重要的一項工作。有時候,你看一個莊戶人家到底勤勞還是懶惰,到了冬天去他家田裡一看就清楚了。
吃過早飯,漢子們就背起鐵犁,趕著牛兒出了門,和他一起出門的是揹著書包的娃娃。
大人往著村子外面走去,小孩砰砰跳跳地和周圍的同伴打著招呼,一起歡笑著跑向學校。一大一小的背影在迷霧中漸漸走遠,他們表現如此截然不同,一個沉靜一個活潑,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通往原野的路上,不時能夠看見一兩位農人趕著牛兒的聲音,他們或是低沉、或是高亢的訓斥聲劃破寂靜的空間,似乎喚醒了沉睡的村莊。村民們面帶微笑和相熟的人打招呼,順便討論一些農事的情況,這已經成為了一些很常見的場面。
人們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但是對於農民,新年的收穫往往都是在冬天的時候就開始打下了,從地裡刨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快的,霧氣之中就開始傳來了農人們指揮牛兒犁地的聲音,雖然看不到,但是聽著聲音,就足以讓人們清楚在霧氣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青雲地區,指揮牛兒幹活有些一些簡潔明快的短語、單字,農人們都是吆喝著這種話語,硬生生地把不通人性的牛兒變成可以聽從指揮的好幫手。
在很多歷史書裡面,利用牲畜巨大的力量幫助人們犁地耕田的事情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廣泛存在了。當然了,受限於當時落後的科技水平,農人們使用的犁頭並不像現在這樣堅固鋒利,勞動效率極為低下。
時間過去了幾千年,雖然各種農業機械也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農業生產,但是牛耕田犁地的傳統也仍然未能消失。在中國的農村,仍舊有大量的村民飼養牲畜,訓練成為自己有力的幫手。
但是,如何訓練牛兒,讓它們可以在人們的指揮下,聽話地從事各項艱辛的勞動,這可是一項頗為複雜的課題?
當牛兒長到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給牛兒進行相應的訓練了。這個時間要選得恰到好處,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太小的牛犢氣力不夠,訓練容易導致它們太過勞累,影響發育。
半大的牛犢最適合,這個時候牛犢們的性格還沒有定型,有著相當的可望性。若是再大一點,牛犢們自然形成了自己的脾性,要想改過來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牛犢適合訓練是因為它們有著使不完的力氣,套上軛木之後就可以拉著身後的原木滿地轉悠,學習拉犁的感覺。在農村,三不五時就能看見村民們趕著半大的牛犢,身後拉著一截原木,做著訓練。村民手持鞭子,嘴裡一直在喊著一些簡單的詞句,提醒牛犢向左向右,前進還是停止。
在調教牲畜的過程中,總有一些約定俗稱的短語來規定牛犢的行動,這樣的話可以讓牛犢慢慢地形成條件反射。
大概經過半個月的訓練,原本因為進入發育期而變得有點躁動不安的牛犢就開始變得安靜起來了。每天拉著沉重的原木在路上走著,它們的體力和精力都被壓榨了出來,根本就再沒有調皮的餘地。另外,在鞭子的指揮下,它們牢牢地記住了主人口中的一些短語,動作也是逐漸規範了起來。
正所謂無規則不立,這個道理對人還是對動物部是適用的。
經過可以用嚴苛來形容的訓練之後,牛犢開始從什麼都不懂慢慢威長,開始適應了拉重物的感覺,為將來犁地耕田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了,在路上拉著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