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識點(32) (第2/3頁)
望月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3.3.3 翻譯後加工:
(大多前體蛋白無功能,加工後才有)
大多數病毒蛋白需要各種翻譯後加工,諸如
1磷酸化(以便與核酸結合)
2脂酸醯化(以便膜插入)
3糖基化
4烷基化
5溶蛋白裂解
剛合成的病毒蛋白必須轉運到細胞相應的部位,轉運訊號是一些有多肽鏈的蛋白(分子伴侶),它們調控蛋白摺疊、轉運以及組裝。
3.4 組裝和釋放
3.4.1 無囊膜病毒:
1殼粒可自我組裝形成衣殼,進而包裝核酸形成核衣殼。
2大多數無囊膜病毒蓄積在胞漿或核內當細胞完全裂解時,釋放出病毒顆粒。
3.4.2 有囊膜病毒:
(1)出芽:
1病毒可以從胞漿膜、胞質內膜或核膜出芽。
2許多從胞漿膜出芽的病毒通常無細胞病變,且往往與持續性感染有關。
如:正黏病毒、副正黏病毒、披膜病毒等。
(2)胞吐:
有些病毒是穿越高爾基體複合物或粗麵內質網的膜出芽,病毒顆粒而後進入空泡,再移入胞漿膜,與之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釋放。
如:黃病毒、冠狀病毒、動脈炎病毒及 布尼病毒。
第三節 病毒的遺傳與進化
一、突變
1.概念
1在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數以億計的子代病毒顆粒,其中可能出錯稱之為突變。
2基因組中核酸鹼基順序上的變化,可以是一個核苷酸的改變,也可為上百上千個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
2.突變的兩種結果
1大多數突變對病毒本身是致命的,不再具有存活或複製的能力 — 致死性突變
2極少數能適應環境選擇的突變 — 非致病性突變
3.突變的種類
3.1 基因組變異:
(1)點突變(氨基酸兼併性→影響不大)
(2)缺失或插入:如 AIV、FmdV
(3)回覆突變與抑制性突變
(4)缺損型干擾(dI)突變株:
1突變的一個特例
2大多數病毒均能產生 dI 突變株。這些突變自身不能複製,只有在親本野生株作為輔助病毒存在時才能複製,但它又幹擾親本病毒的複製,導致後者數量減少。
3已知所有 RNA 病毒 dI顆粒均為缺失突變株。
3.2 表型變異
病毒顆粒的理化特性或複製性質的改變
1空斑變異株
2抗體逃避變異株
3條件致死性突變
宿主範圍突變株
溫度突變株:包括溫度敏感突變株和冷適應突變株。
4.突變率
1dNA 病毒基因組複製有校正功能,與宿主細胞 dNA 突變率可能相同,每個核苷酸(即核苷酸複製週期)以 10-10~10-11的頻率發生複製錯誤。
2RNA 的複製缺少校正機制,其核苷酸替換率高於真核細胞 dNA 約 100 萬倍。
3如水泡性口炎病毒的 11kb 的基因組的核苷酸的替換率為10-3~10-4\/核苷酸\/複製週期,以致幾乎每個子代基因組都與親本不同,子代基因組之間也至少有一個核苷酸差異。
二、基因重組
概念:
指兩種不同的病毒(通常密切相關)或同一種病毒的兩個不同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