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第1/2頁)
望月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生傳染病的地區,不僅患病動物和帶菌(毒)者散播病原體,而且所有與其接觸的動物、環境、飼料、用具和圈舍等也有可能汙染病原體。
這種有傳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體存在的地區稱為疫源地。
疫源地具有向外傳播病原體的條件,因此可能威脅其他地區的安全。
疫源地的含義要比傳染源的含義廣泛得多,它除包括傳染源之外,還包括被汙染的物體、房舍、牧地、活動場所及整個環境等。
而傳染源則僅僅是指帶有病原體和排出病原體的動物。
在防疫方面,對於傳染源採取隔離、治療或撲殺處理;
而對於疫源地則除以上措施外,還應包括汙染環境的消毒,杜絕各種傳播媒介,防止易感動物感染等一系列綜合措施,
以阻止傳染病的蔓延和向外散播,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現,保護其周邊的受威脅區和安全區。
疫源地的範圍大小要根據傳染源的分佈和汙染範圍的具體情況而定。
它可能只限於個別畜欄、廄舍、牧地,也可能包括某畜牧場、自然村或更大的地區。
疫源地的存在有一定的時間性,但時間的長短由多方面的複雜因素所決定。
只有當最後一個傳染源死亡,或痊癒後不再攜帶病原體,或已離開該疫源地,對所汙染的環境進行徹底消毒處理,並且經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不再有新病例出現時,才能認為該疫源地已被消滅。
根據疫源地範圍大小,可將其分為疫點或疫區。
通常將範圍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為疫點。
若干個疫點連成片且範圍較大時稱為疫區。
在劃定疫區範圍時,除患病動物所在的畜牧場、自然村外,還包括患病動物於發病前(在該病的最長潛伏期)後放牧、飲水、使役及活動過的地區。
實際工作中,有時也將某個比較孤立的畜牧場或自然村稱為疫點,所以疫點與疫區的劃分是相對的。
在疫源地未被消滅之前,凡是與疫源地接觸的易感動物,都有受感染並形成新疫源地的可能。
這樣,一系列疫源地相繼產生的過程,就構成了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有些病原體在自然條件下,即使沒有人類或家養動物的參與,也可以透過傳播媒介(主要是吸血昆蟲)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動物)造成流行,並且長期在該地區迴圈往復、長期存在。
人和動物對這些疫病在自然界的儲存來說不是必要的,這種現象稱為自然疫源性。
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稱為自然疫源地。
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並受人類活動的顯著影響。
當人類隨著開荒、採伐、開礦、修路、野外作業等闖進這些生態系統時(如原始森林、沙漠、草原、深山等荒野地區),可能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並將其帶出,而且會破壞特定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導致宿主和傳播媒介數量下降甚至完全消滅,病原體也就隨之消失。
例如森林被破壞後,植被、土壤、氣候等一系列自然因素都隨之發生變化,因而導致森林腦炎病毒的宿主齧齒動物和傳播媒介蜱類消失,森林腦炎也就不復存在了。
自然疫源性實際上也是一種生態學現象,自然疫源地中的病原體、傳播媒介和宿主都是特定生物系統中的成員。
以動物為主的和人與動物並重的人獸共患病均屬於自然疫源性疾病,因為這些傳染病離開人類的參與仍然可以在自然界迴圈傳播、延續存在。
其中以動物為主的人獸共患病稱為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這些傳染病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