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豬的傳染病 豬流行性腹瀉 (第1/2頁)
望月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豬流行性腹瀉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引起的以腹瀉、嘔吐、脫水和對哺乳仔豬高致死率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
病豬排出水樣淡黃色稀便,尾巴、肛周和後肢常被嚴重汙染。
?pEdV的發現史
pEd是世界範圍內發生的豬病之一,1971年在英國和比利時首次被報道;此後,除美洲以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報道了pEd的發生。
在亞洲,pEd疫情於1982年首次報道,隨後陸續爆發,2010年中國爆發了由pEdV強毒株(S-INdEL株)引起的pEd疫情,2013年美國也報告了pEd疫情,都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過去的30年間,pEdV在亞洲豬場中的感染非常嚴重,日本在一次pEd的爆發中仔豬死亡數超過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我國pEdV感染更加嚴重,其感染率明顯高於另外的兩個豬病毒性腹瀉病原一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輪狀病毒。
pEdV流行形勢繼續發展,例如,在義大利(2009-2012年)、德國(2012年)和東歐(2016年)都檢測到tGEV和pEdV之間的重組腸道冠狀病毒。
?病原學
pEdV病毒粒子結構與其它冠狀病毒相似,單股正鏈具有感染性的RNA,有囊膜,直徑95~190nm;
基因組序列包括6個oRFs,從5\\u0027~3\\u0027端依次為編碼複製酶多聚蛋白lab(pplab)、纖突蛋白(S)、oRF3蛋白、包膜蛋白(E)、膜糖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的基因,N蛋白與病毒基因組RNA相互纏繞形成病毒的核衣殼(Knipe etal,2001),複製酶多聚蛋白基因(基因1)佔全基因組2\/3。
其基因組5\\u0027端有一個帽子結構(cap),3端有一個poly(A)尾。
病原: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對乙醚、氯仿、一般消毒藥敏感,和tGEV抵抗力相似。
S蛋白在病毒粒子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後透過膜融合侵入宿主細胞和在感染宿主體內介導中和抗體產生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生物學作用。
N蛋白在病毒RNA合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它能與細胞膜和磷脂結合,促進病毒組裝和RNA複製體的形成。
pEdV只有一個血清型。
含胰酶的Vero細胞、仔豬膀胱、腎臟的原代細胞等培養。
?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機制
主要在小腸和結腸的絨毛上皮細胞漿中複製。
小腸膨脹,內充滿大量黃色液體,絨毛上皮細胞空泡化、脫落,絨毛變短。
利用其表面的S蛋白與豬腸道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透過膜融合侵入細胞內,集中在豬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中複製,新生病毒透過糞便和嘔吐物排出體外。
pEdV具有腸道組織嗜性的特點,在抗pEdV感染免疫過程中除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外,區域性腸粘膜免疫系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行病學
·傳染源:病豬和帶毒豬,汙染物。
·傳播途徑:透過病豬排洩的糞便散播病毒,汙染飼料、飲水、環境、車輛和工具等,健康豬經口接種了含pEdV的糞便即可發生自然感染,糞-口途徑可能是傳播的主要方式。
·易感動物:各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主要發生於冬春季節,仔豬和育成豬的發病率通常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