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1/2頁)
曹堯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屈原愈講顧忌愈小,愈講興致愈濃,愈講勁頭愈大,其勢如風暴,似雷霆,若萬丈懸瀑,猶大江東去之洶湧波濤,摧枯拉朽,吞天噬日,竟不知日落西山,夜幕籠罩。懷王聽得津津有味,似痴若呆,不時發問,答覆均令其心滿意足。他像個飢餓的乞丐,一旦遇到了飯菜,便手拿把抓,狼吞虎嚥,忘記了自己乃一國之君,需要某些約束。
敲門,經懷王同意,內侍方推門進來,遍掌燈燭,書齋內紅光閃耀,一片通明。直到這時,懷王才意識到天色已晚,腹中也有些飢餓了。徵得屈原同意,晚膳端到書齋來用。為了節省時間,更為了保證徹夜之談,這餐飯吃得十分馬虎,無酒,無魚肉葷腥,更無助興的歌舞。國君與臣下同席,只有在盛大的國宴上方能見到,而今,不年不節,無祭無典,君臣對幾而食,相視而餐,有滋有味,既香且甜,且伴君進餐者並非卿相,而是一位剛出山的無名無位的青年,豈不是今古奇觀!……
&ldo;食不語&rdo;,君臣以最快的速度默默地食完了一餐飯,漱口,淨手,稍事休息之後,屈原便又開啟了閘門,於是波推浪湧,激流澎湃――
楚乃古帝高陽之後裔,高陽傳到陸終,陸終生六子,最小的一個名季連,姓羋,是為楚之始祖。楚和殷、周進行過長期的對抗,其原因主要是北方強大的民族視楚為披髮左衽的南蠻?_舌之人,是野蠻的落後民族,故而多次對楚興師問罪,奮伐荊楚。楚人為了取得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在對強大敵人的抵禦中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殷末便開始定居於長江和漢水流域。這裡土地廣袤肥沃,氣候溫暖,雨量豐富,滾滾長江縱貫其中,江河湖泊星羅棋佈,有舟楫、灌溉和漁獵之利,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更有東海之鹽,章山之銅,豫章之金,長沙之錫及漫山遍野之竹木,後世有史書記載道: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無凍餒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漢書》)
公元前11世紀,周昭王興師南下,大舉伐楚,但結果兵敗身亡。到了公元前9世紀初,楚王熊渠,進一步大面積開拓疆域,並自立分封,與北方的周王朝分庭抗禮。公元前8世紀,楚武王之子楚文王遷都於郢。接連伐申、蔡,滅鄧、息,兼國三十九,凌江漢間諸小國,小國皆畏懼之。面對這一現實,周天子無可奈何,只好順水推舟地賜其胙肉,讓楚&ldo;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rdo;。到了公元前7世紀時,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問鼎周室,大有取而代之之勢。戰國以來,楚又相繼滅蔡、樞、莒等國,到楚威王時,已是天下強國,&ldo;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天下莫能當也&rdo;。總之,從西周經春秋到戰國,楚先後兼併了長江和淮河流域的近七十個國家,版圖幾乎相當於其他六國的總和,是七國中疆域最大、軍備最強、人口最多的國家。楚對外擴張之所以如此得手,除因國內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更因其歷代明君政治清明。有史書記楚莊王之世道:&ldo;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楫陸,事不奸矣……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歸。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如之何敵之!&rdo;
屈原之所以講述楚國這光輝的發展史,目的自然在於激勵懷王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富國強兵的信心。至於近代楚國衰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