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得,遇緣就變,如影隨形,如響隨聲,這就是道的真空妙有屬性,亦是“穀神不死”和“用之不勤”的無不為啊!正因為有遇緣就變的妙明屬性,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至關重要。如若我們的心(侯王)能虛極靜篤,知常曰明,無為而無不為,當然“萬物將自化”。心地清淨,智慧朗然,無煩無惱,無有“大患”。心這個“侯王”能轉正覺、轉心態就叫“能守”。能守住,一切妄心、妄念就自然消亡,這就是“萬物將自化”。“萬物”就是我們的一切煩惱業障和一切眾生心。你看,真正轉正覺,一切煩惱業障、痛苦災難都會自然地消失。轉正覺了,一切“大患”、煩惱還有沒有?“知幻即離”嘛!煩惱痛苦一切都沒有了,這就叫“自化”嘛!
“化而欲作”,轉正覺能不能一轉就成和一勞永逸呢?不行!未達到究竟三昧,未修德符道、唯道是從時,無量劫形成的識心識念頑固反撲,這就是“化而欲作”。你看,我們連一陣子的清淨心都難以守住,就一陣子都不行,想進入一心不亂的清淨境界,偏偏財色名食睡又來啦!“化而欲作”,怎麼辦啊?老子說極性觀念一生,貪五欲心一起,“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是什麼?“樸”就是本來的面目,“無名之樸”就是沒有極性觀念和分別識心的境界。“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當下轉正覺,截斷我們的識心分別,這和惠能禪法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的直下契入是一個道理。所以,老子主張的修法是頓悟頓契,時刻以真如實相、妙明真心的“無名之樸”而直指,直契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無名之樸”,這正是時時見性的轉正覺。禪宗直指“涅槃妙心”的轉正覺,老子稱為“鎮之以無名之樸”。
識心識念剛一起來,轉正覺就鎮住了。是不是?貪財色的欲心“欲作”時,不放縱,知幻即離;各種慾念起來時就要轉,“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現在看一看,我們的塵念一起來,就導致六根攀緣六塵;六根一攀緣六塵,就產生六識,這就必然“天下大亂”!所以,防患於未然,識心慾念一起,當即“鎮之以無名之樸”,契入清淨本然的實相本體。“無名之樸”就是清淨本然的自性,也稱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進入了我們自性本體的這個境地,自然心量周遍、曠豁無涯、坦然無際。此時,極性“欲作”的小心眼自然消沉,不欲啦!慾念沒有了,就風平浪靜。念頭起來,就會掀起波浪,就看是幾級颱風。最紊亂資訊結構的颱風是十二級,我們人道的颱風至少也是五級吧!所以我們時時有慾望,當然就需要時時“鎮之以無名之樸”,才能“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只有佛陀這一層次的聖人才是零級颱風,故佛陀讓我們三解脫,空、無相、無願。你三解脫了,就不欲了;不欲了,就無颱風了。狂心一歇,菩提即現。“不欲以靜”了,清淨本然,“天下將自定”。
“天下”是啥呢?天下就包括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循業發現,因我們有無量的妄心妄業,便展現出無量的妄境,心是境,境是心。“天下自定”,就是心淨土淨,妄心沒了,就沒妄業,當然妄境也就沒有啦!是不是?所以轉正覺,天下就自定。老子講得深得很,凡夫盡是按自己的知見解老子的意境,把老子也變成他的層次了。太深了就是難以理解,非證不知。
我們再看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這說的是啥?說的都是“大”。你看,你在佛經上也常看到,什麼優波羅華,摩訶優波羅華;慈悲音,大慈悲音;喜舍音,大喜舍音;大圓滿光明雲等等。說一個慈悲音,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講一個大慈悲音?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你能懂得這是一個啥意思嗎?先說“白毫相光”,就是咱們說的白色一樣的毫相光。“大白毫相光”,可不是那個,是什麼?這裡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