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第1/2頁)
[日] 小野俊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外,哥吉拉的影響力甚至遍及海外。例如松井秀喜(注12)在高中棒球時期以哥吉拉為外號直到美國也照樣通用,這可說是因哥吉拉的知名度而沾了光的例子。美國人在介紹松井秀喜時,也會特別以「hideki &ot;godzilla&ot; atsui」稱呼之。專門開發網頁瀏覽器的美國企業「ozilla」基金會,其由來就是「馬賽克」與「哥吉拉」的複合詞(osaict+godzilla)。而好萊塢也已拍出了第二部 哥吉拉電影。不過,我想國外對於《哥吉拉》的劇情,比較不會著墨於日美之間的關係吧?此外,《g-fan》之類的英語同人誌,或是以傳記體解析哥吉拉或是圓谷英二、本多豬四郎的大部頭英語文獻也逐漸增加中。
英國的電影研究家科萊特&iddot;巴爾曼(lette bala)所著的《日本恐怖片入門》(二〇〇八)中,將《哥吉拉》和《雨月物語》(注13)做了一個比對。該書以〈廣島原爆後的恐怖片〉為標題,使用日語中的「內」、「外」概念,做出了詳盡的分析。我光是讀過一遍就感到驚為天人。因為這位英國人不但對「鬼在外,福在內」這句話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而且還不是強加英國人理論於其上,而是理解對方的脈絡,找出日語的關鍵字分析以進行研究,而使我非常驚訝。
既然關於《哥吉拉》的論述如此廣泛地國際化,那麼大家論述哥吉拉的理由究竟為何呢?我想其動機就是在二〇一四年,哥吉拉滿六十週年所製作的好萊塢版《godzilla》(注14)吧。既然「我們的哥吉拉」(注15)再度以「他們的哥吉拉」的身分侵襲日本,我們必須迎接的會是什麼樣的哥吉拉呢?以好萊塢風格的解讀方式,將核彈試爆轉譯為攻擊哥吉拉,來掏空哥吉拉原本的涵義嗎?這點我真的感到相當地好奇。
那部電影似乎是以3d電影的方式上映(注16)。但是,使用3d眼鏡讓影像從大銀幕中跳出來的技術,早在《哥吉拉》上映前一年的一九五三年,也就是六十多年前,就已經從美國引進日本,並不是什麼全新的創新或技術。雖然市場上大力推銷3d電視,但就我個人所知的範圍裡,3d電視節目只有新力公司贊助的「the世界遺產3d grand tour」等少數節目。既然哥吉拉電影將會運用許多人已經看到習慣的3d視覺技術,那麼在內容上就應該會多下一點功夫吧?
一九九八年,當我看到如同巨大鬣蜥的美製《酷斯拉》初次登陸日本時,那種可以輕取獵物的模樣反而令我笑了出來。在片頭登場的真實鬣蜥,也許是想表達這就是所有故事的開端吧?而選擇法國大溪地作為舞臺,可能就是為了把美國作過氫彈試驗的歷史背景給轉化掉吧?話說回來,從這次第二回 的美製《哥吉拉》中,明顯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真的有用心拍攝。
自從邁入二十一世紀後,大量使用電腦繪圖的眾多怪物電影,好比《科洛弗檔案》、《超級戰艦》、《環太平洋》這類將日本特攝劇給比下去的電影,還能看出幾個日美文化互相較競的橋段。而且製作團隊除了研究怪獸電影,也看得出在製作上頗有致敬經典作品的意味。
開啟美特攝電影的競賽
由此可見,日美的特攝電影在互相影響之餘,也開始互相較競了起來,哥吉拉和其他怪獸電影並不是隻有被模仿的份。就像《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注17)一樣,裡頭不但有攻打日本的史匹柏少尉,還有借鑑《魔鬼終結者》、《回到未來》等電影作品,出現了攻擊型機器人、來自未來的勢力干涉現代歷史的劇情。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作品會刻意呈現出以前某些電影用過的手法,也許他們似乎是想模仿史匹柏導演的這種特色吧?
然而,日本的哥吉拉電影已經有十年沒有任何新作品,因此哥吉拉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