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自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唉……阿姊,關鍵時刻還是得我出馬,你離不開你妹妹我啊。】說著沈縉驕傲地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道,【交給我吧,反正再有不久船就要入秭歸港了,你們自去辦案,我和藍鴝則去找蓮婢姐姐,我替你說這事,如何?】
沈綏眼淚汪汪地握住沈縉的手道:
&ldo;琴奴,你就是我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rdo;
這一場船上的鬧劇,讓沈大門主半邊臉腫得老高,即便擦了清涼的消腫藥膏,又敷了熱雞蛋,一時半會兒掌印也消不下去。眼看著秭歸港就要到了,沈綏只得故技重施,取了上元那晚用的銀面具,戴上遮醜。這面具還是沈縉給她帶著以防萬一的,她本以為根本派不上用場,卻沒想到居然用在了這樣的情況之下,真是讓她哭笑不得。
及至入秭歸港,諸人出船艙,當官員們看到她時,均吃了一驚。張說指著自己的臉問她:
&ldo;伯昭,你這是何故啊?&rdo;
沈綏清了清嗓子,道:
&ldo;咳哼,我方才吃了江鮮,沒想到竟然過敏,面上起了疹,甚為難看,因而負面遮醜。&rdo;
諸位官員恍然大悟,頓覺好笑。劉玉成佯怒道:
&ldo;這船上的廚工得給沈司直賠罪,他們抓的什麼江鮮給人吃,多俊的一張臉,都見不得人了啊,哈哈哈……&rdo;說完自己憋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引得諸位官員均歡笑出聲。
沈綏連連搖頭,好似十分羞慚。暗地裡卻腹誹劉玉成:恐怕使我過敏的這條江鮮,放到您嘴邊,您都不敢吃下去。
其餘官員對此都沒當回事,只有張說狐疑地多看了她幾眼,似是有些懷疑她話中的真實性。他特別注意了一下沈綏脖頸處的面板,奈何沈綏的衣領拉得太高,他還真看不出什麼來。
陰雲在天空籠罩,秭歸港的空氣中瀰漫著濕潤的水汽,混合著江腥味吸入鼻腔中,使人胸中憋悶。二月,春暖尚未完全降臨,陰寒透過衣袍滲進皮骨,江邊生活的人,都已適應了這樣的氣候,但北面來的官員們,卻都很不舒適。
一行官員下了船,在歸州長史慶西原的引導下,向事發當時的那艘船行去。它就停靠在碼頭最西側,中等大小,桅杆上還掛著不少五顏六色的錦繩,看上去還是相當醒目的。
到了秭歸港,也就到了慶西原的地盤上。沈綏一直都覺得,秭歸這個名字相當得好聽,秭歸,子歸,便是歸鄉團圓時。對於秭歸,慶西原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雖不是歸州人,但在此為官也快滿三年了,介紹起歸州秭歸,也是如數家珍。
此地被稱作為&ldo;歸&rdo;,是從商周時期就開始了。商時,此地乃是歸國。到了周時,成了夔子國。&ldo;歸&rdo;&ldo;夔&rdo;同音,實際上同出一脈,都是楚子熊繹之後,是本宗同源。夔國也經歷過一次遷移,從巫山一代東遷至秭歸。但是夔子國後來被同宗楚國吞併,後代子孫就以國號為姓,從此這裡多了很多夔姓人。準確來講,夔國前期不能被稱作子國,因為那時只是楚國的附庸國。後來因子孫有功,才晉為子國。可憐,王公侯伯子男,依舊排在末尾,且不被周王朝承認。楚實際上也是子國,這是周王朝給的封號,但楚從不承認,自立為王,楚地僭越成風。
他們現在腳下站的這片土地,就是當年的夔城。
此外,關於秭歸縣名的來歷,還與屈原屈大夫有關。據《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ldo;秭&rdo;由&ldo;姊&rdo;演變而來。這裡是屈原的故鄉,是楚辭的故鄉。
說到楚辭,張說來了興致,張口誦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