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1800元,對購買新車的給予購車價格20%的一次性補貼。如此“優惠”,輿論一片驚呼聲。這個標準是不是高,我不好下結論。但是,有關部門是否應該向納稅人說明:目前公車制度下公車一年要花費多少錢?按照目前試點的標準,改革以後財政支出是多了還是少了,多了或少了多少? 第二,要不要開聽證會?公務員是受僱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群體,給公務員的車補,每一分錢也都來自納稅人。如此,要不要給公務人員發車補、發多少,納稅人應不應該有發言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應該透過聽證會的形式,給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而不是“悄悄進行改革”? 第三,車補該按照職務發放還是按工作需要發放?目前的做法是級別越高補貼越多。但是,不同的工作職責,需要外出乘車的機會有很大差別。按照職務發放,結果可能是,一個很少外出的處級幹部,給的車補用不完裝進個人腰包;一個需要經常外出的一般幹部,車補可能不夠用。會不會有人乾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第四,人大該在車改中承擔怎樣的角色?即使車補發放是正當的,如此財政資金流向的重大事項也必須透過人大的審議和同意。
各種輿論都在關注公務車改革。很多人呼籲,政府在制定車補標準前,應爭取社會各界參與,召開聽證會,傾聽納稅人的意見,共同制定車補標準。業內人士認為,車改至少應該做到:節省財力,縮小“蛋糕”,遏制節節攀升的財政開支;促進和諧發展,公務員與社會民眾的收入差距不應過大;有利於激勵公務人員下基層工作。權威人士認為,我國車改仍是“摸著石頭過河”,困難和問題總會遇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某個問題經常出現,那是制度有漏洞,可以透過完善制度來解決。
車改之路艱難而又緩慢。時間已經過去十年之久,公車改革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與群眾的企盼與願望十分不相稱。隨著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漸突出,公車改革問題也又一次擺到公眾面前,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關注的焦點。看來,公車改革已勢在必行。但是幾年來公車改革艱難前行,也說明公車改革難度確實很大,想一步到位十分困難。建國將近60年形成的一項制度,無論是從人們的思想上,還是從已形成的體制上,都已根深蒂固,具體情況也比較複雜,想要輕而易舉地實現車改目標是不現實的。但車改的步子畢竟是要邁出去的,不如從實際出發,本著從易到難,先易後難的原則,一步一步地實施。
首先,可以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公車過多、超標配備、公車私用幾個方面的問題入手,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先把這幾個突出問題管住。為減少公車總量,要先做到現有公務用車數量不再增加,報廢一輛,新購一輛,不報廢不準購置新車。實施這一措施,保證公務用車總量在現有基礎上不再增加。為解決超標配備問題,重新規定公車配備標準。除因外交禮儀以及特殊業務需要之外,大幅降低公車配備標準。政府機關公務用車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不是為了讓政府官員講排場用的。按現在的車價與車輛效能看,10萬元左右,至排量的車子完全夠用,局級及其以下級別人員公務用車這個級別的車足矣。部級幹部配備20萬以下的車也完全說得過去。因為20萬的車已是雅格、凱美瑞,有裡有面,很是不錯了。如果用20萬以下的車,購車費用即可減少一半。為解決公車私用問題,一是對公車噴塗統一特殊車身顏色或使用專用車牌,使公車便於識別,以利於接受群眾監督。如發現公車用於接送孩子上學,停在旅遊、娛樂場所等公車不應出現的場所和不符規定的用途,在路上開特權車,人人都可以打專門的舉報電話。被舉報者由相關部門調查核實,根據相關規定進行紀律處理和經濟處罰。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對違規者進行曝光。群眾輿論和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是最大的,只要制定相關規定,依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