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5頁)
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是激發人心中的爭奪心,容易導致人慾膨脹,奢望一些非分之想。古人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情不可恣。”實事上,從個人來看,常遭禍亂的也是那種,外張有餘,內張不足,導致內外失調的那類人。從國家社會還來也是如此,尚爭的社會常亂。在《史記&;#8226;禮書》裡面,司馬遷談到禮之由起時,“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我想起了孟子對梁惠王說的話:““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前賢早已洞察人慾膨脹,帶來的爭權奪利的危害性,就從本源入手,損欲寧爭,不足與遺漏部分則用法制來補足,而西方則相反,在爭超過限度發生後,用法來制約,在義大利政治家馬基雅弗裡“使人畏懼”的政治理念下,進行事先防範。事實上,人的情慾如水,當在高壩下,水是清的,美麗的,如果決壩,那麼,水就會變成洪水,四處肆虐。作為人及其群體,不能是沒有限制的。自由從來就不是絕對的,因為這不符合群體發展的規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在制度上提供了對權利的監督的同時,同時也開啟了人心裡的貪念與爭欲。到最後再用法來圍堵。相比中式民&;主,是捨本逐末的。
所謂“中國式民&;主”,最薄弱之處在於,政府的自覺,在人的貪慾與利益爭奪面前,會經常出現不足,而人民由於不掌握相應的權力,因而,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也不足。在沒有有效的外部約束下,人的道德良知與品行,是經不起情慾的不斷浸蝕的。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對法律的輕視,又會讓人們在利益面前,以身試法,甚至以身踐法。 。。
四、中體西用——中國式民&;主?
如何保證人民對政府的有效監督,同時又避免人民因行使這種監督權而產生的多欲多爭,或是中西融合的重點所在。
現代中國與傳統中國比較有明顯的幾點進步:
一、在最高權力的轉移上,由一家世襲制就成了群體世襲制。這避免了因個人能力不適任而出現的政治權力爭奪鬥爭。二、因社會進步,杜絕了宦官與後宮干政的問題。
三、軍政分離與全國經濟、政治與文化統一,減少了藩鎮割據的可能,但地方坐大的現實性與可能性依然存在。
四、女性得到尊重,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五、由於交通與網路的發展,社會交流與溝通便捷。
六、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雖然目前這種教育仍偏重於獲取物質報酬方面。
現代中國(比較穩定的時期)與傳統中國(比較穩定的朝代的比較穩定的時期)比較也有明顯的不足:
一、由於經濟發展與人員流動,導致傳統大家庭的解體,由於情慾橫生,心性浮躁,自我意識膨脹,女性獨立,導致小家庭普遍煩悶、冷漠或解體,給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家庭解體,導致親情淡泊,愛情多變,友誼不桓。
二、政府教育在導向與實踐上,以逐利為主,改變了傳統中國以德為主的教育模式。
三、由於沒有德教,也沒有“禮”的約束,現代中國,人的自我剋制遠不如古代中國。四、在犯罪方面,現代中國犯罪比率高於傳統中國。四、國際關係上,王道不顯(王道以“仁”),伯(霸)道不足(伯道以“義”),利益至上,但這種程度沒有西方國家高。五、人民“安分守紀順命”的程度不如傳統中國,在物質與功利社會下,滋生了更多的情慾。
六、官僚層由傳統的儒家學者型轉向了技術實用型。
“中體”的種子只有在適合的土壤裡才能生根發芽,否則就會長期隱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