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5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鬥,終於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
………【第二十一節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
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出身江南大族,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亂後,在中國的統治穩定下來了。但是,康熙帝怕有些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心裡不服。於是,他命令各地官員和朝廷大臣,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給朝廷,馬上封他做官。
但是很多學者卻認為,他們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喪失氣節的事。他們寧願冒殺頭的危險,也不肯應召。顧炎武就是其中的一個。
顧炎武的祖父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認為讀書一定要研究實際。顧炎武受祖父影響,從小喜歡讀《資治通鑑》、《史記》和孫吳兵法等書,十分關心時事。
正當他用心治學的時候,明朝滅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組織抗清鬥爭,顧炎武隱姓改名,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義軍,但畢竟勢孤力單,沒能成功。
當時,沿海和太湖一帶還有零星的抗清活動,清朝官府防備很嚴,發現有什麼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進監獄。崑山有個官僚地主葉方恆,想吞沒顧炎武家的田地,買通顧家的僕人,誣告顧炎武通海。葉方恆還把顧炎武抓起來,私設公堂,逼他自殺。
經過朋友們的奔走,顧炎武才被釋放出來。葉方恆還不肯罷休,派人追蹤他。顧炎武知道在江南無法呆下去了,決心到北方去遊歷。
顧炎武到北方去,一來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二來也想找機會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抗清活動。
在遊歷的過程中,顧炎武始終不忘學習,他從小讀書就有個習慣,有一點心得就記下來,後來如果發現錯誤,又隨時修改;發現跟古人議論重複的,就刪掉。這樣日積月累,再加上他從調查訪問得到的材料,編成一本涉及政治、經濟、史地、文藝等內容極其廣泛的書,叫做《日知錄》。
在《日知錄》裡,他寫了一段精闢的話,“保天下者,匹夫之*,與有責焉耳矣!”意思就是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個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應負起責任,後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傳了下來。
………【第二十二節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軍入關的時候,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貪圖富貴,向清朝投降,鄭成功苦苦勸阻父親。後來,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單獨跑到南澳島,召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
那時候,臺灣本是我國的領土。明朝末年,歐洲的荷蘭人趁明王朝**無能,霸佔了臺灣的海岸,修建城堡,向臺灣人民勒索苛捐雜稅。臺灣人民不斷反抗,遭到了荷蘭侵略軍的*。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
有了兵馬後,他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隻,收集糧草,準備渡海。恰好在這時候,有一個名叫何廷斌的人,他曾在荷蘭軍隊裡當過翻譯,趕到廈門送給鄭成功一張臺灣地圖,把荷蘭侵略軍的軍事佈置都告訴了鄭成功。還說,臺灣人民受侵略軍欺侮壓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軍一到,一定能夠把敵人趕走。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準備直取臺灣。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