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水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結婚日期定在暑假,在蕭泰棠上班之前。
真是恍如隔世,曾欣蓉心情無比複雜,婚期越近就越複雜,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孩子他爸,不由地就會對著晨空嘆息:真快啊,一轉眼,孩子們都長大了。如果孩子們的父親在家就好了……
那時候的婚宴收的隨禮極少,就圖個喜慶、熱鬧。蕭曇才就像蕭音樺說的那樣,還沒過門就想著為小家庭省錢,並不想太過於鋪張浪費。當然,她也不想讓母親為她置辦太多嫁妝,她相信自己能憑勤勞過上好日子。
曾欣蓉的陪嫁物羊皮襖質量超好,她想給大女兒當嫁妝,蕭曇才怎麼也不肯要,非要留給妹妹穿。
婚禮的排場雖然算不上盛大,但也不寒酸。葉通發在村裡人緣很好,他的木匠手藝更是一絕。所以,在他婚禮的這一天,村裡村外前來捧場的人自然就多了。
在農村,迎親是一件大事,一件可以讓全村熱鬧起來的大事。那時候,農村的交通還不便利,許多地方都沒有通公路,如果婆家很遠,迎親的隊伍要翻山越嶺,走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山路,才能到達新娘的家,這就很考驗抬花橋的人的體力和耐心,當然,也因為這樣,很多人就會希望新娘瘦點,大概以瘦和苗條為美有部分原因就是因此而來的,好在文慧村離虎廊村不遠。
當迎親的隊伍來到文慧村時,村裡頓時熱鬧起來,鞭炮聲,鑼鼓聲不絕於耳,村裡的小孩圍上來,要紅包、要糖吃,紅包和糖是婆家事先準備的,由新娘出來給小孩們發,然後迎親隊伍再把新娘接上。路上站滿了歡迎村民,男女老少都有,文慧村小,一家人就喜事,幾乎全村人都會出來圍觀迎親。花橋停在院子裡,新娘從閨房出門到上花橋那一段得由孃家男性至親揹著。有親兄弟的就親兄弟背,沒有親兄弟則選堂哥或表哥之類的旁系男性親人背。蕭泰棠揹著蕭曇才,心裡卻有一番別樣的滋味,這跟小時候的過家家真心不一樣。
“這啥習俗,還讓人背還用花橋抬?”蕭曇才嘀咕了一句,但她還是不想破習俗,不想讓大家掃興,配合著讓弟弟背了一段,這一小段路在她的感覺裡真是無比漫長……就是嘛,她都是勞動能手,又不是纏過腳的姑娘,哪需要人背哪需要花橋抬嘛……婚禮雖然熱鬧,捧場的人也多,她也穿了新衣服,但她恨不能略過這些繁文縟節,實在是太麻煩了。
相比其他新娘,蕭曇才是有點重了,幸好嫁得近,不然抬花橋的人夠嗆。
到了虎廊村,場面更熱鬧了,鞭炮聲更響了,新郎的父母、親戚、朋友等早已等候在門口迎接。他們向新娘表示歡迎,然後把新娘引進家門。進了通發家房子裡,還有很多儀式,拜堂、敬茶……等。這些儀式熱鬧是熱鬧,但也夠折騰人,一系列儀式下來,新郎新娘就累得夠嗆,蕭曇才恨不得馬上線束儀式,她太喜歡乾脆利落了。
迎親,是農村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非常熱鬧的事情。它不僅是一場婚禮,更是一場盛宴,一場歡樂的聚會。在這場盛宴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農村的熱情,也可以感受到農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