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4/5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病之生。不出外內二因。外因者。因於風雨寒暑。內因者。因於喜怒驚恐。飲食居處。皆傷營衛血氣。陰陽經脈。若不在經者。請言其所在之病。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
陽者主上。陰者主
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數葉朔欠江左謂之呵欠)
此論陰陽之氣。上下出入。陽者天氣也。主外主上。陰者地氣也。主內主下。然又有升降出入之機。而人亦應之。人之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行於陰則陽氣在內。陰氣在外。陽氣在下。陰氣在上。夜半一陽初升。至天明衛行於陽而寤。然在下之陽氣。未盡行於上。陽欲引而上。陰欲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此陰陽之上下也。日暮在外之陽氣將盡。而陰氣漸盛。則目瞑而臥。平旦在外之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則寤矣。此陰陽之外內也。當補足太陽以助陽引而上。瀉足少陰以引陰氣而下。少陰太陽。標本相合。為陰陽之主宰。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此言人之所受谷氣。由胃氣之佈散於天下者也。胃為水穀之海。肺屬天而外主皮毛。谷入於胃。
乃傳之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入胃之水谷。
藉肺氣轉輸於皮毛。行於臟腑。如肺有故寒氣。而不能輸布。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於胃。而胃腑不受。復出於胃。故呃逆也。夫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是在下之寒水。上通於天者也。故當補手太陰。以助天之陽氣。瀉足少陰以下肺之寒邪。肺之寒者。乃腎水之寒氣也。此篇論人身之應天地陰陽。奇邪之走空竅。非外因之形寒。亦非飲冷之寒氣也。
姚士因曰。按金匱玉函雲。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蓋橘之色黃臭香。味甘而辛。乃中土之品也。辛兼走肺。皮性走皮。是助胃氣走肺而外出於皮毛者也。竹性寒而凌冬不凋。得冬令寒水之氣。
用茹者。助水氣之營運於膚表。不凝聚於肺中。配人參甘草生薑大棗。以助中土之氣。先聖立方之法。鹹從經義得之。學人引而伸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此論陰陽之不相和也。太陽少陰。乃水火陰陽之本。雌雄相合。標本互交。若陰氣盛而陽氣虛。
則陰氣疾而陽氣徐矣。陰氣疾而陽氣徐。則陰氣不能相將。而陰與陽絕矣。故當補足太陽之陽。瀉足少陰之陰。以和其陰陽焉。唏者。欷 悲咽也。蓋陽氣盛則多喜笑。陰氣盛則多悲哀。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面板。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
補諸陽。
此言陽氣之在外也。諸陽之氣。主於肌表。故寒氣客於面板。藉陽氣以化熱。若陰氣盛而陽氣虛。則為振寒戰慄。當補諸陽。諸陽者。三陽也。吳懋先曰。寒氣即太陽寒水之氣。故當補諸陽。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此言土位中央。而氣出於上下也。寒氣客於胃。厥逆之氣。上走心為噫。得後氣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