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1/2頁)
美味羅宋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憲臺乃是功勳重臣,即便在父皇陛下面前都是賜坐的。」朱慈烺知道這是文人表示謙遜的程式,並非真正不想坐。李邦華已經年近七十,若是讓他站著問對,事後說不得一群人戳自己脊樑骨。
「臣謝座。」李邦華這才在太子對面的椅子上坐下,猶然只沾了小半個臀部。
「憲臺寬坐。」朱慈烺笑了,道:「我微服出訪,憲臺權當我是個學生晚輩便可。」
「世傳太子殿下仁善,果非虛言。」李邦華這才做得舒服了些,隨手送上一頂高帽。
「仁善者,恐怕是『怯懦』之諱稱吧。」朱慈烺並不在意這個名聲,道:「我在東宮,對諸位先生老師,只是聽從,恐怕讓他們誤會了。」
李邦華一愣,沒想到這話竟會被太子做這等理解,正要辯說,又聽太子道:「我若是拿些威儀出來,李明睿也不敢背後說我少不更事了。」
「臣身為言官,當劾李明睿言行失謹之罪!」李邦華當即表態,卻也是保護李明睿不被人套上「大不敬」的罪名。
「若是他在旁人面前這麼說,被我聽到了,少不得要告到御前去!我即便再不堪,也是東宮國本,以臣議君,以下非上,這是綱常之道麼?」朱慈烺隨口一席話,將李邦華的掩護掃除得半點不存。
「殿下,李明睿此人,臣固知之……」
朱慈烺搶過話頭繼續道:「不過他與憲臺一起,我也就不罰他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來他在大節上還是可靠的。」
李邦華躬身道:「殿下過譽了。」心中卻已經起伏波折,累得精疲力竭。
——這比面聖還要辛苦啊!
李邦華心中暗苦。
「憲臺提督京營之事,我也略有耳聞,然而國事至此,憲臺雖有挽狂瀾之巨力,也難扶起大明之將傾啊。」朱慈烺嘆道。
提督京營,興利除弊,這是李邦華仕途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他生平得意事。然而此刻李邦華卻是心中驚呼:大明還沒亡呢!這話就算太子也不能說啊!他連忙道:「殿下,如今雖是興亡之秋,卻還有忠臣志士效命於前!殿下切不可自艾自憐,失了鬥氣。」
朱慈烺由衷笑了。
若是他失去了鬥志,恐怕這十五年來早就自盡了。哪怕意志稍微薄弱一些,這些年來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也難免精神失常。然而他仍舊直挺著腰桿站在京師,在只有九個月的最後關頭,他仍舊沒有放棄一絲希望。
「憲臺說的是。」朱慈烺隨口附和了一聲,道:「憲臺之前與李明睿在商議何事?」
李邦華久歷宦海,眼看就要致仕的人了,並不在意攤上一個「私結黨羽」的罪名。見這位太子並非荏弱無知,更不是「少不更事」,李邦華索性直言道:「殿下,適才臣等在商談南邊的事。」
「南邊?怎麼扯上我的?」
「李明睿有意奏請聖上南幸。」李邦華簡單明要答道。這正是官場薰陶出的習慣,往往只點題一句,是否聽得懂那就看聽者的悟性了。所以大明的官員悟性必須高,否則是沒有前途的。
朱慈烺倒是不介意這種官場習慣,這與四、五百年後的名利場並沒有什麼區別。
「留都之設,原本就是為了在京師守不下去時有條退路。」朱慈烺道:「正所謂進退合宜,兵法之道。一味困守京師,實在不智。」
李邦華微微垂首,像是在聆聽訓令,心中卻是翻江倒海,暗為李明睿遺憾:這太子殿下非但不是少不更事,簡直可以說是英明決斷了。他身為東宮官,近水樓臺,往來甚多,竟然連這點眼水都沒有!
第13章 從來不識君王面(7)
「不過朝中肯定有人要鬧。」朱慈烺嗤之以鼻。
李邦華微微點頭:「殿下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