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朝大儒王夫之痛斥晉太宗昏聵賣國,其實也沒有顧及別人的苦衷。晉太宗人之將死,只有對桓溫這樣謙卑,才能爭取到他同意自己的兒子繼位,也只有這樣過度捧高桓溫,才能激起王謝等族對桓溫的敵意,保持他們之間的制衡而不是合流來壓制宗室。當然,從道義和人格的角度講,晉太宗這種做法雖然現實,但確也和劉禪的樂不思蜀異曲同工,有失氣節。關鍵是劉禪並未獲得後世好評,司馬昱卻領受了一個太宗廟號,不得不說是對這個廟號的一種侮辱。
桓溫依詔入朝輔政,但朝政已被王謝把持。桓溫帶兵入朝,請謝安、王坦之到官邸會見。兩人知道廳內埋伏有士兵,但謝安冷靜地說:&ldo;自古以來明道義的大將都是把兵將放在邊境禦敵,您為何要放在客廳?&rdo;桓溫確實是個明道義的大將,紅著臉把兵撤了。這是他最後一次篡位的機會,錯過就再沒有了。後來桓溫回想起這最好的一次機會,越想越氣不過,第二年便氣死了。再後來桓溫之子桓玄在荊州稱帝,追贈他為太祖宣武皇帝。但桓玄的時機顯然不對,很快就被剿滅,桓氏族人隱姓埋名,湮沒在了歷史的大潮中。桓溫這位充滿浪漫武士情懷、以青史留名為人生終極目標的東晉名士,卻成為了一部個人奮鬥的反面教材‐‐明明不是壞人,卻總想去幹壞事,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最後恰如他自己所說:&ldo;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復遺臭萬年。&rdo;
晉太宗在位實際不足一年,雖然沒能實現&ldo;興晉祚&rdo;的目標,但拉攏了王謝兩家;雖沒有集權於皇帝,但也沒有集權於某位懷有異心的權臣,王謝兩家還在後面關乎命運的淝水之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算是延續了晉祚。不過晉朝恢復分封,顯然選錯了歷史前進的方向,這樣一個朝代終歸不能興旺,也不值得擁戴。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宋王劉裕篡位,晉朝終於滅亡。
被當了壞丞相的好太宗‐‐屠龍大王宇文護
南北朝分南朝和北朝兩條主線。南朝的第一朝即為篡奪了東晉的劉宋,其後是蕭氏的齊、另一家蕭氏的梁和陳氏的陳三朝。北朝開始得比南朝稍晚。晉室南渡後中原陷入各族混戰,史稱五胡十六國,不算一朝,一般從拓跋鮮卑建立北魏開始算北朝。
當時草原上叫某某鮮卑的部族很多,只是因為它們都在漢代加入了鮮卑檀石槐部落聯盟,血緣上未必很近,甚至有人種差異,比如慕容鮮卑是白種人,而拓跋鮮卑卻是黃種人。鮮卑各部中慕容鮮卑實力最強,最先被西晉軍閥作為外援引進中原,雖然開頭很囂張,結果卻死得最難看,很快在大亂世中敗下陣來。之後,慕容鮮卑就只能任憑金庸虛構出慕容復這種丟臉角色來盡情揶揄他們。拓跋鮮卑實力較弱,所以沒能參與第一批次的五胡亂華。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等五胡耗盡了力量,他正好來摘桃子。拓跋鮮卑的文明程序比前五胡更落後,或許正因如此他們有了更強烈的漢化傾向。著名的魏孝文帝(元宏)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推行全盤漢化,甚至改國姓拓跋為漢姓元,禁止胡服胡語,推行漢服漢語。魏孝文帝改革極大地拉動了北魏社會跨越式前進,使長期混亂的中原第一次有了企穩的跡象。但帶領整個民族直接變成漢族也很難得到鮮卑貴族的贊同,北魏內部分裂成漢化和胡化兩個陣營。遷都次年,太子元恂便意圖北返平城,被賜死,甚至還有不少人起兵反對。
鮮卑人不願漢化是有道理的。根據民族劃分,拓跋鮮卑作為統治者享有很多特權,漢族和其他民族則作為統治物件。如果大家都變成漢族,就沒有了民族劃分,特權自然就消失了。自古進入中原的遊牧部族都帶著同一個目的‐‐來統治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如果來了都變成一樣的漢族,那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