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大的百年校慶是一座城市的聯歡,北京的媒體悉數到場,電視臺,廣播電臺打頭陣,報紙、雜誌更是鋪天蓋地。尤其那些當紅明星的加入,吸引了不少的年輕人。那些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中生最有熱情,恨不得又敲鑼打鼓地上街遊行。
一曲《相約九八》,唱響了北京,讓莘莘學子魂牽夢繞的地方。
北大的各個食堂幾乎都是通宵營業,有太多校友來辦聚會,很多是耄耋老人,也有的牽著兒孫,在教室、圖書館、未名湖邊徜徉,給孩子們回憶著往事。
很多系年代久遠,來的校友自然很多,幾乎是幾代人的聚會。而且,越是老一輩的校友來得越齊。尤其中文系,歷屆學生聚在一起,像是祖孫三代的大家庭。老人們大多功成名就,年輕人個個意氣風發,說是初次見面,卻相談甚歡。
校慶,是總結更是啟程。在那古雅寧靜的校園裡,校慶的氛圍如同醇厚的老酒,瀰漫在每一個角落。中文系的所在之處,更是縈繞著一股獨特的人文氣息。
中文系的歷史悠久,像一部厚重的典籍,承載著無數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校慶期間,於師生之間不脛而走。老教授們圍坐在一起,回憶著往昔的歲月,眼中閃爍著光芒。曾經那些為學術拼搏的日子,那些在講臺上揮斥方遒的時刻,彷彿就在昨天。
而年輕的學生們,也被這濃厚的氛圍感染。他們穿梭在校園小徑,聽學長學姐們講述著那些只在書中讀到過的前輩的事蹟。那些名字,曾經在泛黃的書頁裡跳躍,如今卻變得鮮活起來。
在一間古舊的教室裡,幾位學生圍坐在一位老教師身邊。老教師緩緩開口,說起了某位知名學者,當年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研究,為中文系的發展奠定基石。學生們聽得入神,心中滿是崇敬。
校慶的陽光灑在校園的磚牆上,映出斑駁的光影。中文系的師生們,在這特別的時刻,被歷史的紐帶緊緊相連。過去的輝煌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著他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新一代在學術的海洋裡繼續探索,讓中文系的傳奇在歲月長河中延續下去。
童教授也是看中這樣的歷史機遇,想把人文社科的現狀給大家展現出來,那些急待解決的難題讓大家討論。他本人現身說法,講了美學發展的現狀,與西方的差距。引起校內廣泛爭論。不少人提出出國潮的負面影響,年輕一代社會責任感降低等問題。很多人在尋求跨學科合作,期望人文科學為新時代提供
呂一鳴雖然不是北大在冊的學生,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跟北大緣分不淺。兒子現在讀的是芝加哥大學在北大的教學中心,愛人是北大的博士生,他自己一直在編一本『北大邊緣人』雜誌。
連他自己都覺得奇怪,他這個邊緣人比家裡那兩個北大人都更多的批評北大。從幾年前在勺園和邱楓談百年校慶,他就開始寫文章,評論專業的設定和青年的志向。受到童教授的誇獎後,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一系列的關於大學專業建設的文章,這次結整合冊發給參加校慶的相關專業人士討論,引起不小的反響。許多人瞭解到作者的背景禁不住唏噓。專業是什麼?是天賦還是責任,爭論異常激烈。
邱楓參加了中文系的聚會和討論,又參加經濟系的聚會,忙得不可開交。但她一直關注著呂一鳴,尤其人們對他那些言論的態度。她擔心呂一鳴會受不了,沒想到人家還是那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邱楓想:這真是嬉笑怒罵結成文章。
群莉沒有來參加百年校慶的慶典,照童教授的話說,還可以參加後續的活動。但群莉娘似乎已經不再抱什麼希望。她現在有蔣勵這個兒子在身邊,心裡很踏實。只是兒子的終身大事讓她很焦慮。她把這事跟邱楓談了,所以邱楓才問了蔣勵,沒想到讓兒子呂程給擋了駕。
今天,群裡娘在三食堂舉辦家宴,她兒子蔣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