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文理分科的尷尬 (第1/2頁)
鴻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人數上鳳毛麟角,但他們缺失的知識儲備卻是拔頭籌的。這是一個時代的斷層,高考恢復不久,後來的許多大家產生於這個時代,尤其藝術領域。許多考美院的高考生,他們的作品驚呆了考官。那些考官後來說:他們太有生活了。這說的是那些下鄉的知青。
但低學歷的人掌管企業,管理高學歷的人,也是這個時代見怪不怪的現象。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本該是均衡的,不知是時代需要人才速成,還是為了什麼,文理分科出現了。於是那些“戴帽穿靴”的高中生(初中三年級在原學校上,叫“戴帽”。初中三年級到有高中段的學校去讀,叫“穿靴”。),憑藉他們偏科的特殊才智,創造出些許橋段。
文科生對數學過敏,使用電子裝置也是“生瓜蛋子”。據說一名文科生買了手機,一直奇怪怎麼沒人打電話給自己。在食堂吃飯遇見計算機系的同鄉,同鄉看了看他,又看看他的手機。說了一句:“你還沒充電呢。”後來知道,很多人打過他電話,都聽到:”您所撥打的電話已關機。“的答覆。
理科生呢?計算機系,首先要解決的是漢字輸入的難題,但這真的是難題。許多理科生對手寫漢字很陌生,他們似乎早就投筆從”機“了。沒有電腦都不會寫字,寫出來的字,自己都不忍心看。
“自己做飯難吃,買著吃唄。電腦打出的字,多標準啊。“這是他們自詡的常用語。
於是,坊間傳出一個故事,說四通的老總,讓各城市的銷售大員用紙筆寫一份銷售報告。結果,他就當了一週的語文老師,專門修改作文。因為他在銷售大員們的報告上畫了太多的紅圈,長長的引線引到空白處,於是得了名號:”放氣球的人“。
北大好在哪裡,真的是進了校門才能體會。這裡是讀書的好地方,讀書的風氣是這裡的自然。無論你之前多牛,進了北大,你會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了。
麗麗覺得自己進北大才開始讀那些深奧的理論,群莉則是開始讀外國的書。《第三帝國的興亡》,她愛不釋手。就連蔣勵,到北大本來是學託福的,也受到感染,開始讀起他從未讀過的小說。小芹,也是邊讀邊困擾。她進北大後,接觸到美學,雖然很懵懂,但她很享受,覺得可以改變思維習慣、生活習慣。
只是,同學們這些讀書活動,都是個體行為,沒有太多的交流。但大家都感覺,之前的高中似乎大錯特錯了,想想那時候的讀書,簡直是褻瀆。但沒有那一步,也進不了北大的門。看看後面的弟弟妹妹們,也還在重複著之前的路。尤其麗麗、小芹這樣接觸過校外輔導的同學,感觸更深。
多年後,他們都為那些劍走偏鋒的家長點贊,佩服他們的勇氣,讓孩子選擇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卻最終登頂。比如那些作家自己帶娃,最後孩子一天學校都沒上過,就子承父業,當起了作家。還有什麼鋼琴王子,檯球神童,更不消說體壇的名將了,都是”從娃娃抓起“的成功典範,可惜,有這樣勇氣與慧眼的家長,並不多。
這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據說有知名高校校長硬性規定,進我的校門,理工科的學生要會背誦唐詩宋詞,雖然也有人微辭,但支援的聲浪很高。修養,比成績更重要。這一點,邱楓是有獨到見解的。
邱楓認為,人類認識世界,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日本,深受二戰之苦,尤其原子彈在那裡開出惡之花,日本人於是對癌症等疾病的研究更關注,一度領先世界水平。
文理分科,不科學,但這個實踐給後人留下了思考。當文理分科取消後,綜合性專業,到底招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又成了問題。比如學經濟,文科生對產業不熟悉,理科生對歷史瞭解不深入。邱楓提出了課題學習法,事實上,在美國,後來成為企業家的人,很多都從知名大學輟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