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童教授這幾年花了不少心血,來編纂北大校史系列文獻。開始是專為北大百年校慶做準備,後來發現,校史的整理對一座有百年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於是就持之以恆第做下去了,還形成了一個研究課題。很多知名院校跟風,也在編纂校史,為自己獨特的專業做推廣。
大學校史,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世界範圍內獨樹一幟。在這個獨特的研究門類中,人們發現那些名人輩出的世界名校,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育人之道。
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在這裡,學術的氛圍瀰漫在每一個角落,激勵著學子們追求卓越。也不乏浪漫,因為大學的主角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有人說詩這種文學樣式是屬於青年人的,但事實上,那些膾炙人口的詩都是有故事的人寫的。寫詩需要激情,不需要技巧。年輕時,人人都可以是詩人,但是不是真正的詩人,要看他年老時,還能不能寫得出詩。
名校成就了不少詩人,說不清是他們的詩讓名校更有名,還是名校讓這些詩人出了名。大家都熟悉的詩人徐志摩和他的詩《再別康橋》,就是這樣的好例。
北大在紀念二十週年校慶時,有過一首校歌,其中有下面的句子:”-------南北儒,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春雙鬢,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雖然是一首好詞,但畢竟拗口,所以沒能流傳。
經過學校現在的學生會集體討論,決定用一九五二年新創作的一首歌《燕園情》來紀念北大建校一百週年。《北大人》和《北大邊緣人》上都刊載了歌詞。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惜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指點三山五嶽。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心中黃河月。
很多校友讀到這個歌詞,都紛紛給學生會寫信,申請加入學校合唱團,只為了能在百年校慶時,上臺演唱《燕園情》。就像他們說的:在北大上了四年學,堅持在未名湖邊晨讀了四年。後來的光陰裡,還在堅持晨讀,而未名湖卻留在回憶裡。
大學出名人,知名大學的名人校友,他們的心路歷程,是一所大學的精神資料庫。
學校機制的獨到也是很引人關注的。比如國外很多大學是名人捐資興建,並且都設立了私人捐助獎學金,這在某種程度上拉近了貧富的距離,形成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的社會和諧。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會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提升。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公益事業,許多從學院走出的企業家,紛紛為母校捐款。
在《北大人》雜誌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主題是為什麼上大學?聽上去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社會熱點。自從大學不再包分配,專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就凸顯 出來。所謂熱門專業都是就業市場火爆的專業,人滿為患,大家削尖腦袋往裡鑽。而一些國家急需人才的專業,卻門可羅雀,無人問津。
革命的年代,甚至戰爭年代都一直有人主張教育救國,那時的學生上大學都自然地想到救國。不少人放棄了熱門專業,去學國家需要的冷門專業。而和平時代的今天,人們對專業的選擇卻從自我出發了,兩個陣營的人爭論異常激烈。
進入九十年代,北大以其在國際上的聲譽,開始了與國外名校的廣泛合作,尤其在研究生階段,學生們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