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新的目標 (第1/2頁)
肥美的韭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後的幾天,許秋又做了兩批器件,一批是重複pen基片的,另一批是在同樣實驗條件下玻璃基片的。
ptb7-th體系中,pen基片的最高效率提高了一點點,達到了820。
而玻璃基片下的標準樣品,最高效率可達1026。
這個數值,相比於他之前在模擬實驗室中得到的1068,稍差一些,可能是器件結構不同造成的。
pen基片不能高溫熱退火,所以用的是pedot:pss傳輸層的正常結構,而之前使用的是氧化鋅傳輸層的倒置結構。
此外,雖然重點在於ptb7-th體系,但是許秋也做了p3ht體系。
主要是為了讓文章資料更加豐滿一些,同時也說明這種柔性襯底的加工方式具有普適性。
再之後,許秋完成了各種表徵測試,包括光吸收光譜、熒光光譜、celiv測試等,還拍了一張用兩隻鑷子彎曲pen基片器件的照片。
在實驗進行的間隙,許秋也在同步以論文的形式,寫專案的結題報告。
這個時候,他前期閱讀了大量的文獻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再加上他還可以隨時向學姐請教。
因此中文論文寫起來壓力並不大。
正文部分,許秋先將四組器件編號,pen基片的ptb7-th、p3ht體系,分別為1、3,玻璃基片對應的體系分別為2、4。
然後,主要就是比較玻璃和pen這兩種基片的不同,對器件效能的影響,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像是光學效能,光吸收光譜和熒光光譜都是直接測有效層薄膜的,資料對兩種基片的器件都是一樣的。
所以不需要比較,直接將得到的圖片資訊轉化為文字就可以了。
比如:1、2有效層共混薄膜的主要光吸收範圍在550-750奈米,最高吸收峰位置在680奈米處,3、4的主要光吸收範圍在300-600奈米,最高吸收峰位置在530奈米處。
熒光光譜則相對複雜一些,兩種體系都需要分別測試給體、受體單獨組分薄膜和共混薄膜的熒光光譜,然後計算熒光淬滅效率。
不過,同樣是看圖說話,也沒什麼難度。
而像是celiv,則是對電池器件進行表徵,那麼不同樣品編號的器件測試的結果就會有所不同,就需要進行比較分析。
許秋的測試結果:
1的載流子遷移率是12e-4厘米平方每伏秒,2是25e-4厘米平方每伏秒,顯然2更高一些,但兩者在同一數量級。
因為2對應的電池器件效能更好,就可以解釋為,載流子遷移率的提高導致了器件效能的提高。
進一步,還可以繼續分析下去,比如遷移率的提高會減小電荷複合情況,增大短路電流密度等等。
但如果反過來,假如他的測試結果為:
2是12e-4厘米平方每伏秒,1是25e-4厘米平方每伏秒。
那麼就可以一筆帶過,說兩者載流子遷移率相差不大,在同一個數量級,或者說載流子遷移率對器件光電效能的影響不大。
許秋最開始閱讀文獻的時候,就時常疑惑,對於同樣的一個實驗現象,為什麼有的人說是xx原因,有的人說是yy原因,還有人說是xxyy原因,難道學術界裡就沒有一種統一的觀點嗎?
後來,隨著文獻閱讀量的提升,他逐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材料,或者說所有的實驗學科,所有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其實都是猜想,理論永遠是落後於實驗的。
不可能憑空創造一個完美的理論模型,如果那樣的話,直接開幾臺超算,算出最優結果就行了。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