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第1/2頁)
葉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釣魚山上釣魚城(2)
到了公元1279年春天,也就是祥興二年的正月間,合州安撫使、釣魚城主將王立,終於被熊耳夫人說動了心,派出儒生楊獬前往成都,向元朝安西王相李德輝獻上降書。
至此,釣魚城軍民浴血抗戰守城三十六年的光榮歷史,宣告結束。與此同時,陸秀夫、張世傑於廣東新會縣南的崖山,被元軍所敗,陸秀夫負幼帝趙昺蹈海而死,南宋政權滅亡。
從那以後,和結束釣魚城之戰密切相關的熊耳夫人,一直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大多數人都認為她和王立是叛徒,是民族敗類,是禍水!應該遭到唾罵。郭沫若先生題寫的詩句中,還將他二人與秦檜夫婦相稱,予以痛斥。但也有人覺得這個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痕跡的女人,應該得到正確的評價。或者說,她至少算不得罪人。說不上有功,卻也無多大的過。她只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個妥協的方案而已。
這一爭論延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延續到我們這一撥上山的文人中,同行中一位有名的女詩人忿忿不平地對我道:
&ldo;難道她這樣做不是為了釣魚城,為了合州百姓著想?難道非要她當南宋腐朽的小王朝的陪葬品,才稱得上是英雄?&rdo;
我笑道:&ldo;爭論由來已久,我們還是看看歷史上是怎麼回事吧。&rdo;
步入忠義祠,一切都記載得明明白白。
釣魚城之戰結束二百多年以後,明朝消滅了元朝,已到了弘治五年,也即公元1492年春天,在朝中當官的合州人王璽,回家鄉守孝期間,約了一位同鄉、時在貴州當官的陳揆,一起登山,同遊釣魚城。上得山來,他們感念釣魚城名將王堅、張珏的忠烈,絲毫不亞於在&ldo;安史之亂&rdo;中堅守睢陽城的唐代將領張巡、許遠之下,然而卻沒有給他們建祠留存後世。甚是遺憾!於是乎,王璽回朝,上奏孝宗皇帝,皇帝恩准,於弘治七年,也就是1494年,初建成王張祠。以後的二百六十多年間,王張祠幾經破敗,幾經修復,直到清王朝乾隆二十四年,又將其修整一新,請進了釣魚城之戰中有功的餘玠、王堅、張珏、冉璡、冉璞五個人的牌位。
有趣的事情來了。改名後的忠義祠完工不久,江蘇蘇州人陳大文當了合州知府,他執意在忠義祠內加進了王立、熊耳夫人甚至李德輝的牌位。當官的說了話,這三個人也就在忠義祠內被供奉了一百多年。陳大文回顧歷史,認為這三人,尤其是引人矚目的熊耳夫人宗氏,對合州百姓還是有功之臣。
到了清光緒年間的1892年,貴州遵義人華國英任合州知府,在募資興修忠義祠廊舍以後,又堅決地將這三個人移出了忠義祠。並且怒斥陳大文之舉為&ldo;不知何心!&rdo;申斥王立為叛臣、降人,根本不能享受後人的瞻仰祭祀。
為充分顯示自己的觀點,華國英還在廳堂楹柱上,正氣凜然撰寫下一副對聯:
持竿以釣中原,二三人盡瘁鞠躬,直拼得蒙哥一命;
把盞而澆故壘,十萬眾披肝瀝膽,竟不圖王立之心!
走出忠義祠來,同行的文人們對熊耳夫人的功過是非,又激烈地爭論起來,雙方各執一詞,已到面紅耳赤地步。哦,古人對於歷史,對於活躍於歷史舞臺上的人物種種不同的認識和評價,一直延展到了2000年的今天。看他們爭得那麼熱鬧的架勢,以後肯定還會爭論下去。
我佇立釣魚城山巔之上,極目遠眺,飽覽陽光下古城的雄奇和迷人的三江合流之秀色,只見浩浩煙海,萬井耕桑,哪裡還有當年慘烈的戰鬥之烽煙?
&ldo;山下江流山上城,閒來懷古不勝情。&rdo;
悠悠然滄桑歲月中,多少千古風流人物,多少如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