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3/4頁)
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顯然,這種選擇不能解決華夏當時雖待解決的貧困和**的問題,因而違背了時代的需要。經過以鄭南巡為代表的改革力量的不懈鬥爭,“兩個凡是”受到批判,華主席被迫下臺。一大批“凡是派”也作鳥獸散。堅持第一種選擇的政治力量已經失敗。但是,他們還有一些支持者,他們的思想影響還存在,他們的影響附著在第二種選擇之中,有時成為第二種選擇的同盟軍。
第二種選擇是,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堅持華夏**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基本走五十年代的路。
持這種態度的人們的主張是。放棄毛先生晚年的路線,回到五十年代。他們認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成功的,只是“大躍進”搞壞了,以後又接著“四清文革”使得計刑經濟沒有搞好的機會。
計劃經濟沒有錯,只是執行中沒有搞好。當然,五十年代國有經濟集中得太多,統得太死,沒有發出一定的地盤讓多種經營和小生產發展。所以,他們主張,在計劃經濟制度的前題下,允許搞一點市場調節。這就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蕭飛正是這一主張的代表。改革初期出版的《蕭飛文選》體現了這一思想。
第三種選擇是,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堅持華夏**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走市場取向的改革。
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回到五十年代是不行的。他們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有較深玄的認識。但在改革之初,還沒有人敢提出放棄計哉經濟體制,也沒有明確提出搞市場經濟。只是強調發展商品經濟,建立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到田年代中期以後,才明確提出改革要以“市場取向”到年代初期才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鄭南巡是這種主張的代表。四口年。月,鄭南巡在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時,明確提出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問題。他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但這個談話一直到年以後的;忱年才公佈。
第四種選擇是,在經濟上放棄計劃經濟體制,搞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放棄無產階級專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這一派可以稱它為自由民主派。這是一種比較徹底的改革主張。也是希望從根本上解決華夏問題的思路。在改革初期,這種看法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在當時主流人物中,在體制內,沒有人提出這種主張。但是,在民間,在知識分子中間,這種看法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在國外,無論是在西方國家和轉軌的蘇聯和東歐國家,這種看法是社會的主流思想。所以,第四種選擇的思想,正是在改革年代一次又一次民主運動的思想源泉和群眾基礎。他們在支援第三種選擇中尋找自己的表達空間,有時成為第三種選擇的同盟軍。
華夏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實際是上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較量。
在改革大幕即將拉開的時候。政治鬥爭的中心內容種政治力量合成一支力量來反對第一種力粉肺洲…人幫”和推倒“凡是派”
結果是“四人幫”被粉碎,“凡是派”被趕出權力中心,那麼第一種選擇也就失去了可能。至於第四種選擇的力量,它們還處於邊緣地位。對國家大事沒有發言權,只能在發生動亂時表現其力量的存在。因此。華夏國內的政治鬥爭主要是在第二種選擇和第三種選擇之間發生。這兩種力量都在權力中心,都佔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和較多的支持者。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隨著民間力量的發展壯大,隨著西方意識形態的進入,第四種選擇的政治力量即自由民主派也在悄悄地發展。也許若干年後,可能走上前臺。成為一種主流力量,但現在他們並無多少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