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5頁)
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蔡文姬活下來的,是內心堅定的信念與生命的覺醒。
蔡文姬沒有受過現代教育,更不知道什麼叫女權主義,也沒有聽過陳嵐女士的高論,只是早慧,飽讀詩書。她本能地感受了這樣一點——外在給予生命的傷害已是無奈,自己不能再追加一層了。生命之下即使失去了尊嚴,應該還有別的。
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國這樣寫道:“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她不是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恥與氣節,她只是要回家,要落葉歸根,即使死也要埋在家鄉,不能輕易這樣埋屍異國。這是她無比堅定的信念,也是她活下來的支柱。
“千古艱難唯一死”,但是活下來更難。在那樣蠻荒異俗並且遭受屈辱的境遇裡活下來,需要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勇氣和智慧。這種智慧並不是智商,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一份真正骨子裡的理解與懂得。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十二。蔡文姬:總有人知道你的好(3)
4。寂寞孤魂
郭沫若曾經創作大型歷史劇《蔡文姬》,寫蔡文姬在路上遇到匈奴左賢王。這位左賢王還挺有眼光,馬上就愛上了這位世家才女,對她頗為照顧,然後兩個人成親,還生下了兩個兒子,然後被曹操接回中原。故事先悲後喜並以大團圓終結,蔡文姬枯木逢春,重睹芳華。
“妙齡出塞呵淚溼鞍馬,十有二載呵氈幕風砂。巍巍宰輔呵吐哺握髮,金璧贖我呵重睹芳華。拋兒別女呵聲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邇一家。春蘭秋菊呵竟放奇葩,薰風永駐呵吹綠天涯。”(郭沫若《蔡文姬》)
郭沫若是詩人,又結合當時抗戰風雲,文姬歸漢自然賦予了一番政治愛國含義,但是歷史並不能這麼解讀,或者說,從女性角度,是不會這樣解讀的。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怎樣的呢?史書這樣記載:“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後漢書?列女傳》)
《後漢書?列女傳》只記載文姬“沒”於左賢王,可沒說兩個人結親,文姬自己的《胡笳十八拍》裡亦不肯提起這個人,只是從自己的角度提了提心情,“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一個“逼”字足夠讓當下的言情老祖和言情JJMM們展開豐富的聯想。一個強悍的異族男人佔有一個漢族才女並愛上她的浪漫傳奇。
可現實總是殘酷的,文姬當時的身份是戰俘與女奴,一個匈奴的貴族怎麼會娶一個女奴為妻?何況文姬回來是曹操用金璧贖回來的。
只有一個答案,她只是匈奴貴族的一個侍妾。
我們可以這樣推斷,文姬在路上跟許多婦女一樣受了很多侮辱與責罵,但是胡人看她氣質非凡,於是獻給了自己的領導左賢王。還好,左賢王對她不錯,於是她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恥”《胡笳十八拍》)。
但是那裡畢竟是異鄉,與文化發達、物阜民豐的中原和江南地區完全不同,所謂“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為驕奢”、“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胡笳十八拍》)
自然條件惡劣,生活習慣不堪,社會風俗粗鄙(“原野蕭條兮烽戎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茸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再加上語言也不同,不要說能和文姬吟詩作對,就是連個能說利落漢語的人都沒有(“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慾不同兮誰可與語”)。
她站在大漠蒼茫之中,看著日出日落,即使有左賢王的寵愛,即使再也沒有毒打和侮辱,她卻已失去了靈魂所熟悉的皈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