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2頁)
閔澤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裡是寫王維歸隱生活的樂趣。王維說自己到了中年以後,就很注意養生之道了,後來又把家安在終南山邊,生活更加悠閒了。興致來了,就獨自漫遊,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不知不覺來到流水的盡頭,無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來看行雲變幻。碰到山間老人,就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很美,真正過起來還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毅力。很多人都說,這樣的詩歌充分表現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王維性格中淡逸的一面十分醒目,卻未必是他的全部。魯迅先生就曾經說過,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並非渾身靜穆,整天飄飄然,他也有&ldo;金剛怒目&rdo;的一面。王維說自己&ldo;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rdo;,只說中晚年以後他的生活很平靜,可見青年時期他的心情未必寧靜。
中狀元的那年秋天,王維離開京城,來到濟州任司倉參軍,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裡整整呆了了四年多。這段時間王維非常苦悶,一個才華橫溢的熱血青年,剛剛步入仕途,對未來飽含期待,有無限的憧憬,但發現自己被人遺忘在偏僻的角落,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漫漫長夜中,黎明遲遲未到,詩人無法忍受寂寞,四年之後他辭去了司法參軍一職,離開濟州隱居於淇上。兩年後又回到長安,閒居了很長時間。此時的王維還沒有體現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一面,他對入仕有著強烈的嚮往。
開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長安應試,第二年冬卻悵然而歸,寫了一首詩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說,偌大個京城,沒有一個做高官的知音,自己苦苦等待了這麼長的時間,竟然一點訊息都沒有。看來自己只能回到襄陽老家,在寂寞中度過此生。傳說孟浩然的失意,是因為他面試失敗。當時他正與王維聊天,唐玄宗突然駕到,他無處躲避,只好藏在床底下。後來玄宗知道了,讓他出來吟誦詩歌,他無數的好詩,偏偏選擇了一首《歲晚歸南山》,說自己&ldo;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rdo;。唐玄宗很生氣,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說:&ldo;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rdo;於是就把孟浩然放還南山了。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當時王維自己都還沒有找到出路,玄宗皇帝怎麼會去看望他呢?看看他寫給孟浩然的詩:
一、王維(4)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他勸孟浩然老老實實回鄉隱居,不必再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就在鄉間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算了。自己中了狀元後又如何,還不是兩眼一摸黑,賦閒在長安嗎?當然,在這裡王維只是發牢騷而已,他從隱居地淇上來到長安,本身就帶有某種想法。在長安這些年,他也沒有停止活動。大約三十四歲那年,王維獻詩中書令張九齡成功,後來被拜右拾遺,寫了一首答謝詩《獻始興公》: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任固其優。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這樣的詩歌,很難讓人想像出自超然物外、天性淡泊的王維之手。他首先說那些隱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見識太短,所守的乃是&ldo;匹夫&rdo;之節,大丈夫不為也。然後又稱頌張九齡大公無私,為蒼生謀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最後&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