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第1/3頁)
巫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即將動身前往雒溪,今日特來拜訪伯密。&rdo;姒昊言語坦誠,態度謙和。在規方的帝邦遺民,主要居住在規南雒溪。
聽到姒昊這麼說,伯密點了點頭,回答:&ldo;帝子前往雒溪,就在那裡居住,規邑再繁華,也是他人的都邑。&rdo;
自從逃亡來規方,帝邦遺民中的平頭百姓,十有八九,居住在雒溪。他們沒能過上規邑富裕的生活,在荒蕪的土地裡開墾,營建屋舍,過著含辛茹苦的日子。這些人數量最是龐大,他們才是姒昊最主要的子民。
&ldo;多謝伯密教誨,我將留在雒溪。&rdo;姒昊正有此意,他對日後的生活,看得很清楚。
&ldo;我聽聞帝子會騎馬?&rdo;
&ldo;在昆戎習得騎馬術。&rdo;
&ldo;帝子有這樣的奇術,應該傳授他人,建立自己的騎兵隊。&rdo;
&ldo;是。&rdo;姒昊頷首。騎兵神速,便於刺探敵情,傳遞資訊。
伯密看向端坐在席上的虞蘇,他轉而去問他:&ldo;聽聞虞家子能識帝文?&rdo;虞蘇恭謹地躬身,回道:&ldo;識得。&rdo;
&ldo;阿舟。&rdo;伯密喚孫子姒舟,姒舟立即上前,應道:&ldo;大父。&rdo; 他是位十三四歲的男孩,濃眉大眼,長得很精神。
&ldo;到我屋裡,將《謨書》拿來。&rdo;
&ldo;是,大父。&rdo;
姒舟回屋,很快拿出一份帛書,呈給他祖父。伯密接過,轉手就給虞蘇,對他說道:&ldo;這是古帝時代,君臣謀議國事的記述。當今天下,只有兩份,一份在你,一份在我。這書你要好好研習,以後大有益處。&rdo;
虞蘇屈膝在地,雙手捧住帛書,感激道:&ldo;多謝伯密賜贈。&rdo;認識帝文的人,少之又少,更別談擁有書的人,
全天下也沒有幾本書,大多為君主所有,並不外傳。虞蘇不知道《謨書》本歸帝邦君王所有,後來被帝向賞賜伯密,但他知道書的可貴。
&ldo;起來吧。&rdo;伯密示意虞蘇起身,他對這位虞氏子孫,寄以厚望。他對虞蘇如此看重,是因為這人日後必為帝子的輔佐之臣。他的閱歷相當獨特,他和帝子生死與共。
走前,姒昊和虞蘇一再跟伯密道謝,伯密說:&ldo;我當年為晉朋擊敗,心有不甘,苟活於世。&rdo;他拉來自己的孫子,說道:&ldo;我這孫兒聰慧,我近來一直在傳授他兵學,他日帝子攻打尋丘,請務必將他帶上。&rdo;
&ldo;伯密不用自責,當年兵敗是天意。來日真有攻打尋丘之時,我必定再來南郊請教。&rdo;姒昊拜別,心中相當動容。知恥而後勇,兵敗的父親,渴望雪恥的自己,和伯密祖孫,何其相似。
兩人離開伯密家,姒昊坐在車廂,虞蘇駕車,有著君臣之分。車出老遠,虞蘇坐車廂,他在大腿上緩緩展開帛書,一字字地讀閱。
&ldo;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rdo;
姒昊駕車,在前傾聽,心中思考。這些是前人的智慧,而這樣的智慧是無價之寶。他們兩人在不知不覺間,已超越同齡人,不只是閱歷,還有知識。
隔日,姒昊和虞蘇辭別規君,還有規邑的一眾帝邦遺民,兩人在一隊士卒的護送下,前往雒溪。兩人坐一車,由御夫駕車,他們身後還有一輛馬車,用於運輸財物。
規君的賞賜極其豐厚,帝邦的老臣們也紛紛贈與絲帛,貝幣。在規邑的日子裡,姒昊讓他們信服,他們相信他定能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