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3師官兵奮力衝突,好歹抵達鐵嶺縣石佛寺遼河東岸,預想中的冰封雪裹的遼河,卻是大水汪洋,渡船也都被敵人控制。怎麼辦?決定搶船強渡。一河大水,兩岸平原,剛一動作,敵人即察覺意圖撲上來,對岸敵人也火力阻擊。渾濁的河面,陰沉的天空,子彈飛蝗般穿織。
一路風雪交加,露宿風餐,官兵一身濕漉漉的棉衣,那是個什麼滋味兒?眼前又是這等模樣。沒別的路了,只得邊打邊撤,繞道返回。
1師西征出發時400多人,回來百餘。
3師400多人馬,回來70多。
1936年初,中共中央為擴大陝甘寧根據地,同時表明紅軍抗日決心,組成&ldo;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rdo;。2月17日發表《東徵宣言》,20日開始東徵,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準備北上河北、綏遠,開赴抗日前線。由於國民黨軍隊圍堵,未能如願,5月5日撤回河西。
至於1師西征的具體動因,筆者家鄉本溪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編的挺翔實的《渾太兩岸的抗日烽火》中說:
湯溝會議&ldo;半個月後的一天,楊靖宇同志從日偽報紙上看到有條訊息:&l;林匪部隊在熱河一帶活動&r;,斷定是中央紅軍將領林彪率隊到了熱河。遂命一師馬上出發西征。&rdo;
無論楊靖宇當時知不知道紅軍東徵,這都是1軍西征的背景。僅憑日偽報紙上的一條訊息,&ldo;遂命一師馬上出發西征&rdo;,也不好斷言輕率。但是,對於3師西征時遼河能否封凍,卻應該有個比較符合實際的判斷。因為遼河就在遼寧境內,不是在黑龍江,氣溫相差無幾。
有老人說,按節氣算,那工夫遼河差不多該封凍了,可那年11月底了還下雨。俺們這些小兵知道西征要幹什麼,卻不知道要過遼河,更不知道要等遼河凍住了,像蹚平道一樣地過遼河。那時那莊稼人知道什麼呀,就知道家&ldo;巴拉&rdo;(附近)的幾條河。可上級領導應該知道呀,那&ldo;天頭&rdo;(天氣)那麼暖和,遼河凍不了,應該想到這一層的。
就算遼河封凍了,也難免一相情願地盲動。
從決定西徵到出發,應該說1師的準備是比較充裕的,而3師僅用半個月時間,還要把步兵變成騎兵。騎兵目標大,不適於遊擊戰,山區活動更多不便,1師西征前後繳獲的馬匹,大都以挺便宜的價格賣掉了。有書籍、資料說,這次是吸取了1師的經驗教訓,突出個快字,要快速透過敵佔區。可據黃生發老人講,&ldo;因為馬匹不足,只有一小部分編成了騎兵&rdo;。這種步騎混編行軍,步兵拖累騎兵,甚至不如步兵快捷,除非把步兵拖垮、甩掉。
1師西征,選擇夏季,樹葉關門,到處青紗帳,步兵又輕盈靈活,尚難隱蔽;3師正逢冬天,山野大地光溜溜的,目標又大,焉能不被發現?一身濕衣,難得進村,就那麼在雨雪中淋著、凍著,那時那人再抗造,畢竟也是人呀。病號怎麼辦?抬著?再加上&ldo;天天行軍&rdo;,&ldo;天天打仗&rdo;,不知到得遼河邊時傷亡多大,非戰鬥減員有多少。瞻望前程,到達熱河,再奔關內,直線距離也比已走的行程遠得多。計劃不周,準備不足,判斷失誤,老天爺和土地爺都不是朋友,誰知道前方還潛伏著多少不測?
比這一切都可怕的是&ldo;棒子隊&rdo;。東邊道也有類似的&ldo;棒子隊&rdo;。筆者的老岳父當年就當過&ldo;棒子隊&rdo;,&ldo;集團部落&rdo;建成後成立的,正式名稱叫&ldo;自衛團&rdo;,為&ldo;集團部落&rdo;武裝組織。&ldo;滿洲國&rdo;保甲法規定,十八至四十歲男子,非公務員、殘廢者,都是自衛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