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順永昌二年,正月。
這一年的年關對於潼關城內的百姓來說倍感煎熬,從年前的臘月開始,大順軍和大清軍就在潼關城外開兵見仗,打得不亦樂乎。城外一陣陣的炮聲響個不停,似乎比往年的鞭炮聲來得還要密集些。
等到正月十一這一天,大順軍終於敗下陣來。永昌皇帝李自成領著大部隊開了潼關的西門,直奔長安而去。
訊息靈通點的人都知道,大順軍這回徹底完了。如果潼關城破得快一些,清軍進城後,或許還能趕上一個元宵節。
有些心思活絡的百姓,已經拿出家傳制燈籠的手藝,抓緊扎出各種樣式,上面寫著“順民”字樣的燈籠。只等著清軍入了城,便可以搶先掛在門口,圖一個家宅平安。
這潼關是關中的門戶,北面是黃河天險,南面是秦嶺山脈。潼關在最險要的地方掐死了中原進入關中的通道。
在城內大概有十幾萬的百姓,其中大半都是匠戶,農戶卻沒幾個。所需糧食都是從洛陽等地運來的,在城內屯了幾個大倉。
只因連年戰亂,作為關中鎖鑰的潼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城內百姓多從事打鐵,熬鰾,制筋,拉絲等軍中相關的匠業。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些手藝在身,紮上個把燈籠那自然不在話下。
所以這潼關城扎燈籠的手藝,那可稱得上是天下一絕。若是好年節,甚至有不少洛陽和西安的匠戶,專程來潼關學習這做扎燈籠的手藝。
等燈籠紮好了,什麼時候掛出去也是一門學問。掛早了被城裡的守軍看到,弄不好就被安上一個臨陣投敵的罪名,滿門遭禍。可若是掛得晚了,等清軍入了城大索三日的時候,那也就來不及了。
不過很快潼關城內的百姓就不去糾結何時掛燈籠的問題了。十二日一大早,天還沒亮,潼關的最高統帥,大順國巫山伯馬世耀就光著腦袋,捧著頭盔和印信,領著滿城的大小官員齊齊的跪在了城門口。
哪怕最愚笨的閒漢也知道,馬世耀這是降了。
馬世耀綽號飛天鷂子,原是河南的一夥巨匪。加入闖軍後混得風生水起,多年來深得李自成的信任。
大順定鼎之後,更是加封了馬世耀巫山伯的爵位,並且把潼關這最重要的位置交給他來鎮守。
此時潼關城內的百姓看到連大順的巫山伯都跪在了城門口乞降了,那麼自己也別繃著了,於是紛紛拿出家中備好多時的順民燈籠,挑在了房門兩旁。
對於清軍入城,潼關百姓們雖然心中忐忑,但同時也算一塊石頭落了地。雖說這清軍殘暴,偶爾也有屠城之事發生。不過潼關的百姓卻不是很擔心。
只因這城裡的多半都是匠戶,並非其他賤民可比。這大順軍需要制弓,鍛甲的手藝人。難道大清就不需要了麼?
一直以來,潼關百姓最怕的其實巫山伯馬世耀冥頑不靈,憑著潼關天險和清軍死磕。
若清軍能快速破城還好。若是攻城不下,把好好的攻城仗打成圍城爛仗。到時候馬世耀再抽調城內的青壯上城助守,或者每家每戶收繳口糧,那才是百姓們真正的災難。
好在馬世耀也是個識趣的,昨天李自成前腳剛一走,今天馬世耀就開了潼關的大門乞降。也算是知大體,識時務了。
正月時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朔風沿著黃河席捲而下,到了潼關彷彿風中都夾雜了黃河上的冰粒子,可謂寒風刺骨。
在潼關東門的城門口,大順巫山伯馬世耀已經帶著自己的一干潼關守將,在寒風中足足跪了一個早上。眼看著太陽已經升得老高,眾將腿都跪得麻木了,也沒見到清軍的半個人影。
馬世耀忍不住站起身來,將腿抖了又抖,口中罵道:
“可真是給了這幫野豬皮龜孫兒的臉了,居然還跟老子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