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人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十四,在論及《南越列傳》問題中指出:趙佗&ldo;二世元年行南海尉事,高帝四年稱王&rdo;。這個論斷應當是合理而可信的。可見趙佗正式稱王於漢高帝四年,即公元前加3年,當確鑿無誤。
從史料記載看,趙佗建立的南越國疆域,基本上與秦在嶺南所設三郡的轄區相當。在南越國疆域的東西南北四向邊界中,除東界瀕南海外,其餘皆為陸地。具體的位置是,向東與閩越相接,抵今福建西部的安定、平和、漳浦;向北主要以五嶺為界,與長沙國相接;向西到達今之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句盯等國相比鄰;其南則抵達越南北部,南瀕南海。這個疆域基本上維持到南越國的滅亡。
趙佗稱王后,考慮到一旦中原歸於一統,朝廷很可能會派人前來征伐;同時也為了防備長沙國可能進行的突襲,遂再一次加強了邊防力量,並在南越國北部邊界地形險要之處再建關築城,為南越國築起了一條東西長達數千里的邊防線,這條邊防線東起今粵閩之交的蒲葵關,沿橫浦關、陽山關、樂昌趙佗城,連一州關防,歷桂嶺而到廣西的嚴關、秦城,其中關城互為綺角,又與嶺南內側第二條防線交相呼應,成為南越一條較為嚴密的軍事防線,基本上具備了與中原軍隊抗衡的邊防武裝力量。
劃嶺而治
當嶺南的邊防得以鞏固,趙佗建南越國並稱王后,即著手治理這個王國。
但是,當他環顧自己的這個王國時,卻未免有些心灰意冷。偌大的國土上,只有幾條大河流的河畔,才各建有幾座郡、縣城。雖然尾隨大軍之後陸續來了幾批商賈、滴吏、贅婿、罪徒及婦女等,但編人冊籍的百姓跟中原每一個割據勢力相比,還是少得可憐,而他的王國就要依靠這些臣民做支柱。中央政府的龐大機構,眾多的後宮妃殯、內官、侍從人員,郡縣的官吏,保衛邊境的武將吏卒等,都由這些百姓創造的財富予以支撐。就連築城修路、造船建屋、耕田納賦、製作器物等,也還是由這些百姓負擔。當然,在他的王國裡,還有三兩倍這個數目的土著},駱族人民。可是,這些化外之民,都各自匿居在他們那些幾乎與世隔絕的山洞裡,靠漁獵為生,平時除了為一點小事相互攻打外,王國的盛衰與他們毫不相關。
面對此情,趙佗並沒有氣餒,他從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的興亡中悟出了事在人為的道理。乘著劉、項相爭無暇南顧的機會,盡力設法來建設自己的王國。一方面,他借鑑秦朝治理國家的得失,組織起一個中央集權、郡縣分治的王國政府,但不仿效秦朝那樣刻薄寡恩、濫施刑罰,而是有效地保護中原移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趙佗採取了人境隨俗,遵從越人風俗習慣等措施,加強了民族融合與團結。
嶺南越族各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與風俗習慣:在飲食上,喜食蛇蚌;服飾上,斷髮文身;居行上,幹欄建築,水處舟行;宗教上,巫祝盛行,使用雞卜等。這些風俗習慣,都源於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積澱,如果輕蔑地加以否定,無疑會傷害廣大越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其結果只能是加深漢越之間的民族隔閡,不利於統治;而加以尊重,則會有助於漢越人民的相互瞭解與和睦相處。因此,趙佗對于越俗採取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
在服飾上,趙佗拋棄了孔孟之說,不用中原的&ldo;冠帶之制&rdo;,而與越族&ldo;同其風俗&rdo;。當他在十幾年之後,首次接見劉邦派來的使臣陸賈時,就從越俗,與中原的束髮戴冠大相逕庭,儼然以真正的蠻夷大長自居。在他的帶領下,其他&ldo;居蠻中久&rdo;的中原漢族官吏也紛紛接受了越族的風俗習慣。
當然,對越人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