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白榮金、冼錦祥等人清理玉衣的過程中,發現玉衣內仍保留有部分遺體的殘骸,絕大部分殘骸已腐朽成粉末狀的骨渣,只在玉衣的頭罩部分尚有少許殘顱骨片,這些殘片大小不一,最小的為直徑s毫米左右,最大的直徑也僅有45一50毫米。由頭罩中檢出的殘顱片,大多數已難辨其所屬部位,少數較大的骨片經拼對粘合後尚可判斷其所屬部位,而且這幾塊拼接起來的殘顱骨片,也就成為判別墓主性別年齡的惟一寶貴資料,後經中國社科院考佔所鑑定專家以及北京醫院口腔科主任李善榮等採取多種方法鑑定,象崗古墓墓主屬一例男性個體,從牙齒的磨耗程度、主要顱骨縫的癒合情況以及牙槽骨出現萎縮和牙齒的結構等多方面考察,墓主的死亡年齡約為40一45歲。
鎮墓之寶
就在隊員們提取玉衣時,還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令人振奮的事情。
在散亂的玉衣片中,考古人員無意間發現了一枚玉製印章,此印為方形,璃虎鈕,璃虎周圍刻有雲氣紋襯託。印文篆體,陰刻&ldo;帝印&rdo;兩字,中間由一條線分隔,外加邊框。這枚&ldo;帝印&rdo;的書體與早些時候出土於西耳室的上刻&ldo;帝印&rdo;的封泥不同,這表明墓主生前最少曾使用過兩枚&ldo;帝印&rdo;。
就在這枚&ldo;帝印&rdo;發現不久,考古人員又在玉衣片的中間部位接連發現了兩枚刻有&ldo;泰子&rdo;的印章,此印章一枚金制,一枚玉製,都為陰刻篆文,其中金印為龜鈕,外有邊欄,中有豎界,印面右方刻&ldo;泰&rdo;,左方刻&ldo;子&rdo;。文道較深,溝道兩壁光平且直,溝槽底呈波浪形起伏的刻鑿痕,當屬先鑄後鑿,印面光平如鏡,鑄作工藝極為精緻。與金印不同的是,玉印為覆鬥鈕,外無邊欄,內無中界,印面右方刻&ldo;泰&rdo;字寬大,&ldo;子&rdo;字瘦窄,兩者比例失調,從字形上看,金、玉兩印書體不同,不是一人所書。
印文作&ldo;泰子&rdo;兩字的印章,在傳世璽印中未曾見過,考古發掘中也屬首次發現,這兩枚印章的出土,在使考古人員感到新鮮驚奇的同時,也陷於了迷惑和沉思。
古時泰、太兩字互相通用,漢代冊立嗣位的皇帝之子和諸侯王之子稱太子。這個常規制度無疑在提醒現場的考古人員,墓主人顯然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也不會是第二代王趙胡,因為中國史學之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趙佗的父親沒有做過皇帝或諸侯王,趙佗為太子便無從說起,而第二代王趙胡乃趙佗之孫,既是王孫,生前也不會有&ldo;泰(太)子&rdo;的封號。有&ldo;太子&rdo;封號的除趙胡以後的家族成員外,另一個便是在《交州外域記》和《日南傳》中提到的曾率兵攻佔交趾並大破安陽王的趙佗的太子趙始。或許,這位太子未及嗣位而身亡,人葬時由後人將他的&ldo;泰(太)子&rdo;印一同送人這幽暗的墓穴之中。這個設想是否成立,考古人員一時難以定論。
讓考古人員更感到困惑和不解的是,隨著清理工作的進展,在玉衣片的中部又發現了一枚上刻&ldo;趙昧(音o)&rdo;的玉印,這枚玉印覆鬥鈕,橫穿一小孔,印文陰刻篆書,中有豎線分隔,外加邊框。從形制上斷定,這枚印應是墓主的名章。這枚名章的出現,使墓主到底是誰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起來。若按此前發現的&ldo;帝印&rdo;來看,墓主當是一位潛號稱帝的南越王,據《漢書》記載,南越國歷史上只有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趙胡才膺號稱帝,這就說明,墓主人不是趙佗便是趙胡。而從&ldo;泰子&rdo;印看,墓主人應該是趙佗的兒子趙始或趙胡後輩的家族成員。再從&ldo;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