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象崗山古墓西耳室共出土銅鼎17件,在後來的發掘中,又出土了19件,算在一起此墓共出土銅鼎36件,一個古墓竟有36件銅鼎隨葬,可見墓主人對鼎是何等崇拜。
繼銅鼎、銅勺發現後,考古人員又相繼發現了銅黎、銅鏈、銅銬爐、銅鑰、銅匝、銅鏡等青銅器物,為了便於研究,考古人員把西耳室一、二、三層出土的青銅器物統歸於一類,分別對製造技術、防腐效能等進行比較和鑑別。後經研究發現,這個室出上的青銅器,除個別器物的形體和東耳室出土的青銅器類似外,大部分則是東耳室未發現的,尤其是在西耳室中部南牆根下出土的一件銅虎節,乃是整個嶺南地區惟一的一件重寶。
這件銅虎節出土時,通體裹有絲絹,與銀片、染金瑟柄等器物堆放在一起。從外形看,全器鑄成一隻蹲踞狀老虎,器長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其狀為目大張,露齒,弓腰,尾上捲成&ot;8&ot;字形,姿態生動威猛。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ldo;王命二車徒&rdo;字樣,另鑲有27片彎葉形金箔作虎斑紋,背面無文字,但上貼33片金箔。虎眼、虎耳均以細金片勾勒,頭部金箔多達10片。整個器形雖為一扁平銅板製成,但其頭與足的各轉折位置及臉部皺紋等均用粗線條勾勒,層次分明,紋路清晰。尤其虎的毛斑鑄出彎葉形淺凹槽,上貼金箔片,致使虎的周身斑斕生輝,威勢大增,其通體在增添了立體感的同時,又透出一股風生樹撼的生氣和靈性。
關於&ldo;節&rdo;最早始於何時,史學界尚無定論。在《周禮&iddot;掌節》中,有&ldo;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rdo;的記載。而在《小行人》中,對節的製作原料作了這樣的解釋:&ldo;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族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rdo;這個記載漸被後來的考古發掘所認定。1946年9月,有農民在長沙市東郊挖掘出了一件銅龍節,據當時的挖掘者說,這件銅龍節出土於一個小型的土坑墓中,墓室寬12米左右,同出的有素麵銅鏡和雙耳陶壺等。銅龍節出於墓室腰部,出土後輾轉於古董商人及惡霸之手,建國後此銅龍節收歸湖南省博物館儲存。
長沙東郊發現的銅龍節為長條形,頭端較大,尾端小,一端鑄有龍頭,其餘為長方形,正面刻有銘文&ldo;王命命傳賃&rdo;5字,反面有&ldo;一棲飲之&rdo;4字,正反兩面共9字,其中正面的&ldo;命&rdo;字為重文,通長21厘米、頭端寬3厘米、尾端寬19厘米,銘文留有明顯的刀鑿痕跡,應為鐫刻無疑。根據《小行人》&ldo;澤國用龍節,皆以餘為之&rdo;的記載,此寺,t即是以金(古人稱銅為金)為之,應屬澤國用的龍節。
與長沙出上龍節在字型、時代基本相同的,還有安徽壽縣出土的&ldo;鄂君啟金節&rdo;。1957年4月,安徽壽縣八公山鄉農民李義文、徐世均在九里鄉九里纖修復堤坎的工程中,於城東門二里許的丘家花園取土時,發現了&ldo;鄂君啟金節&rdo;4件,與金節同時出土的還有小鐵錘、小金塊和一些陶片等。經文物部門派人到出土現場勘察,得知當地農民在修復堤坎取土時,掘出了一個墓葬的一角,隨葬器物由此顯露於世。
那次發現的鄂君啟金節,為青銅製成,其形體極像現代文具中的竹製&ldo;臂擱&rdo;,中間有個竹節,將器面分為兩段,呈卜長下短之勢。4件金節中,有3件長短寬厚相同,器面竹節的位置上下相等,可以拼合成一個大半圓的竹筒。而另一件稍長,雖然寬度、厚度相同,但與其他3件器面的竹節位置不一致,器的弧度也略有差異,不能拼合於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