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縱貫湖南全省的湘江,發源於廣西靈川縣境內的海洋山,其山水流經興安的湘江故道(也稱海洋河),流人湘江北去;而美麗的灕江,發源於五嶺之一的越城嶺的苗兒山,其山水南流人珠江。兩江異源分流,一流向北,一流向南,相離而去。後人為&ldo;相離&rdo;兩字加上三點水偏旁,以示湘漓兩水背道面馳。當時,開鑿靈渠的工程人員對興安縣附近的地形和水文情況作了詳細考察後,選擇了興安縣城東南兩公里的分水塘(又稱溪潭),作為築壩分水的地點。就當時來說,這個選擇有兩個有利條件:第一,海洋河從源地流出,沿途流經砂頁巖地段,河谷比較開闊,河床比降較大,至分水村附近,因海洋河垂直切穿鰲頭嶺和龍王廟山而進人平原,水流變緩,對築堤斷流極為有利。第二,這裡處於湘江上游,水位較高,築壩攔水之後,可把水位提高6米左右,使越過分水嶺的渠道開鑿工程大為節省。在分水塘附近築壩分水、引湘人漓,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充分顯示了古代工程人員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智慧。
興安靈渠工程分為南北兩渠,全長34公里,溝通了湘江和灕江兩大水系,整個工程包括樺嘴、大小天平、南北渠道、池水天平、陡門、水函、堰壩、虹橋等水工設施,它們互相聯絡和依存,構成完整的水利工程體系,興安城東的靈渠分水塘,稱為大小天平,它起著斷流河水,減緩流速,抬高水位,將河水分導人南北渠道的作用,如遇洪水又可向故道洩流。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段稱大天平,長度為340米,南段為1米。湘江上源的海洋河水,環繞一坐幾十米長的石壇,壇上古樹繁茂,花草綠紅相映,靠壇邊有小巧的涼亭,亭裡有塊碑,碑上刻有&ldo;湘漓分派&rdo;4個字。原來這塊大石壇,就叫分水燁嘴,它把兩江匯流滾來的洪水劈分兩股,一股向北人北堤,一股向南人秦堤,按&ldo;三分灕水七分湘&rdo;的比例分流著。至於大小天平大壩結構,由二層大壩組建,一層為大青石塊鋪成,一層為魚鱗石組成,猶如兩條堅固的防線。
運河的南渠全長30餘公里,人工開鑿部分約佔5公里多,是南渠首經興安城區的那一部分,後人稱為秦堤。此堤穿越魚公山、城臺嶺、太史廟山等處,然後接始安水、靈河等天然河道。
北渠從分水塘開始,繞了幾個大彎匯流人湘江故道,北渠的直線距離只有2公里,但繞彎後拉長1倍,約4公里。最突出的是北渠開始不遠的彎陡處,有觀音閣小丘,河水在這個小島形成了一個大彎然後北去,到打魚陡又繞一個彎,一彎一曲前進,這是為了減低河水流速的衝擊力而設計的渠道,流水遷緩,利於航行,可見古代靈渠的設計者們考慮十分周密。
南北渠道的一個重要工程設施,便是陡門,或稱鬥門。這道門戶起船閘作用,能自由起閉提高水位,利於船舶通航。陡門設定地點多是選擇渠道較狹地方,容易控制水流。陡門的距離,依地形需要而定,一般大致在四五百米之間,也有相距一二公里。陡門用大塊方石砌成半圓形,半徑1}米至2米,渠道兩岸各一,形成攔腰約束流水的石堤形狀,突出在渠道中間,兩堤距離約為5米餘,這就形成陡門。陡門下有石板墊底,兩岸半圓形石堤上鑿有凹口,作為塞陡時架陡槓用,陡門附近豎有石柱,稱將軍樁,上而多刻陡名。在其中一將軍樁不遠處,有一座圓形墓家,人們稱為&ldo;三將軍墓&rdo;。關於將軍墓的名稱,當地有這樣的傳說:當初,秦始皇派人來修靈渠時,曾經歷過多次失敗,不是湘江水漲、靈渠水千,就是靈渠水多、湘江水少。這樣,第一個修渠的負責人被殺頭了。
接著派來了第二個負責人。第二人左試右試,從上游把10根木頭放下來,到分水的地方,流人湘江的是7根,流人靈渠的是3根,他就在三七分開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