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初步觀察和鑑定,象崗古墓東耳室存放的銅器皆為鑄件,造型優美,有些銅器上有繁褥精美的紋飾,有的通體要金,特別是兩套銅編鐘雖歷2000多年的歲月侵蝕,但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和逼人的光輝。
兩套編鐘分為鈕鍾和甬鍾兩種,鈕鍾為一整套共14件,從小到大依次排列在北牆壁的下方,並整齊地懸掛於木製橫樑上。儘管木製橫樑早已朽腐,但殘留的木片和漆皮依然保持著當初入葬時的情形。從外形上看,依次排列的1}件鈕鐘形制相間,這套鈕鍾通體泛著青綠色的幽光,方環狀鈕,口部作弧形,鐘體橫斷面呈橢圓形,每件鈕鍾均儲存完好。與14件鈕鐘相連的一套5件的雨鍾,同樣是從小到大,依次擺放在耳室東側的地面上,只是未見橫樑木架。每件甫鐘形制相同,外表都有絲絹包裹的痕跡,表明入葬前曾入為地包裝過。角部與鐘體同模鑄出,雨為圓筒形,實心,上小下大,甫身較長,上有兩道旋,底處飾一圓箍,寬展如座。斡作蹲獸狀,位於舞的邊緣處,呈彎鉤形。鐘體橫斷面呈橢圓形,兩側邊略呈弧形。徵部、鼓部無紋飾,在鼓部的內壁四角加鑄凸起一小長方塊,以備調音時銼磨減薄之用。在清理時,考古人員對兩套編鐘輕輕叩擊,鐘體發出了莊重、清新、典雅的聲音,可見這兩套青銅鑄就的編鐘,雖經2以刃多年的掩埋,仍風采依舊,聲韻不減當年。
鍾,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金屬體鳴樂器之一,傳說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個時候金屬的冶煉技術尚未發明,鐘體只能採取陶製。在考古興起之前,人們只是從《呂氏春秋》、《禮記》、《山海經》等古文獻上讀到傳說中的鐘,但很少有人見到實物,甚至有不少人懷疑傳說的可信性,直到刃世紀5o年代,陝西省的考古學家在長安縣客省莊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陶鍾,那古老的傳說才使人們不再懷疑。
至於銅製鍾最早出現於何時,考古學界尚有爭論,不過從已出土的實物看,遠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就已出現了不同形制和種類的鐘,商代已有大量的青銅鐘發現,到周代,鍾在古樂器的&ldo;八音&rdo;分類中已明確定為金之屬。可以說,鐘的歷史發展沿襲到周代時,已出現了以青銅為主體的第一個高峰。也就在這個時候,青銅質地的編鐘由零散開始走向組合形的、龐大的、整體的道路,伴之而來的音樂文化、金屬冶煉以及鑄造工藝也開始大踏步向前邁進。西周時期,編鐘一般成6件組合或8件組合;到春秋中晚期,編鐘已出現了由13件、14件組合甚至幾十件組合的情形。下葬於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竟有64件青銅編鐘分三層懸掛於一個鍾架上,形成了一個龐大、壯觀、輝煌的編鐘陣容。如此規模的陣容,說明瞭古代人類自商周之後音樂思維的逐漸完善和飛躍。
自戰國至西漢時期,鐘的形制、規模更具多樣化和地方特色,特別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對於編鐘的製造,可謂是五彩紛呈,爭奇鬥豔。象崗山古墓發現的這套編鐘,後來經專家鑑定,為南越國自鑄的一套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樂器,是中國古代編鐘史上的一朵奇特艷麗的奇葩。
編鐘之所以在中國器樂史上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並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厚愛,除這種樂器本身可演奏旋律,並且音色中帶有金屬的明亮、純厚、穿透力強、餘音繚繞,給人以高雅、莊嚴、神聖、輝煌之感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它一開始就作為一種權力、威嚴與財富的象徵。《樂記&iddot;魏文侯篇》中曾將這種象徵意義作了侄釋,文中說:&ldo;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rdo;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鐘的聲音鏗鏘有力,鏗鏘有力的鐘聲能夠表達君王的號令,在這種號令中就產生了軍隊宏偉強悍的氣勢和勇氣。有了這種氣勢與勇氣,一切徵戰廝殺都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