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換將 (第2/3頁)
起飛的東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於昌平君,趙佗更不可能談及。
在那件事發生之前,昌平君就是秦國的大忠臣,也是當今秦王的血緣之親。
如此人物,是他趙佗能詆譭的嗎?
至於具體的進軍路線,如何安排指揮,更是主將的事情,連秦王都不會進行干涉,更別說是他一個小小的趙佗了,在戰略規劃上更沒有發言權。
所以趙佗此番只能另闢蹊徑。
他心思百轉,既不想說實話惹怒秦王,又不想失去這個進言的好機會。
終於,趙佗找到了一個盲點。
他大著膽子問道:「臣斗膽請問,不知大王此番為李將軍準備的副將為何人。」
秦軍主將之下,一般會根據兵力分設諸多裨將軍,統率下面的校尉。而在這些裨將軍中,會有一人權重相對較大,作為主將的副手存在。
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在主將決定分兵進軍時,能有一人統率其他裨將軍,進行相應的部署。
若無這位副手的存在,那其他裨將軍皆是同一級別,爵位也相差不多。憑什麼分兵時就要接受你一個同級的指揮?那樣難免會引起糾紛。
副將的權力比其他裨將軍要大,其提出的建議,往往會讓主將認真考慮。
王翦滅燕時,其副將就是辛勝。但辛勝和王翦一樣都是穩妥性子,其光輝難免被李信和羌瘣搶走,倒是顯得存在感不強。
聽到趙佗這話,秦王政雄鷹般的眸子眯了起來。
這小子,問了一個角度刁鑽的問題。
他澹澹道:「蒙恬。」
蒙恬!
趙佗倒吸一口涼氣,果真如此。
中郎將蒙恬!
他趙佗在秦宮當中郎時候的老領導。
趙佗之所以驚訝,倒不是說蒙恬此人沒有能力,在歷史上,蒙恬北卻匈奴七百餘里,麾下統領著數十萬大軍,聲威震於北疆,在整個秦朝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將。
但那是以後,現在的蒙恬雖然熟讀兵書,父、祖皆為名將。且有左庶長的高爵,位居中郎將一職。但他實則從未上過戰場,沙場征戰的經驗甚至還沒有趙佗多。
且蒙恬比李信還要小几歲,這樣的人來當李信的副將,然後去滅楚國。
這種滅楚組合,趙佗光是想想就頭皮發麻。…
他知道秦王政之所以這樣做,多半是想任用一批郎官出身的青壯將領,用以取代王翦、楊端和、辛勝等老將,要為秦軍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削弱那些老將的權威,避免出現功高震主的局面。
放在普通戰事中,本來也沒什麼,但在滅楚時做這種事,就有些兒戲了。
一切,都是因為驕傲作祟啊。
眼見趙佗面色變換,秦王政皺眉道:「怎麼,你認為蒙恬不行。」
事到此處,趙佗也不得不迎難而上了。
他咬牙道:「趙佗曾在蒙中郎將手下任職,自然知道中郎將乃是天生的將才,又有家傳兵學,未來定是天下名將。」
秦王政點頭,蒙恬是繼李信之後,他最為欣賞的少壯派將領,能力肯定是有的。
但趙佗話音勐然一變,大聲道:「但臣亦聽聞吳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且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有李信將軍為主將,此番伐楚自然無礙。但副將若是選擇一老成持重的戰將,那就像在老虎身上插上一對翅膀,此戰更是能事半而功倍,越發的穩妥。」
秦王政皺了皺眉
,雖然趙佗沒有明說,但其話中的意思不外乎就是說蒙恬沒有上過戰場,能力恐怕不行,會讓此戰有風險。
讓他謹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