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溫桌淼慕嵌壤雌菲潰��窳置�砍鱸蛘�問滌玫囊饢都躒醯�釁諉�吭蛺乇鸌⒁饃��櫚髦�郎停�寺準�隊謔怯燒�蔚氖滌眯宰鈧兆�晃�帳醯男郎託浴�
三.魏晉士人:氣韻飄逸、情調之美
魯迅有過一篇著名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確,魏晉名士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很獨特的文化現象,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審美文化現象。此時士人對個體生命和精神自由的強調,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活躍,但在形態上和基本性質上都不同於先秦之時,不再是諸子那種總體上是積極入世的價值取向。思考思辯的中心已不再是提出救世治世之良方,生命哲學從總體上取代了政治哲學與倫理哲學。生命的意義和生命價值的實現,意味的是人的自身,是人本身的覺醒與解放。它也有極認真之處,但不是療治社會,而是拯救自身。所以,它注重的是個體的生命、個體的精神,是這兩者的自由,是這兩者一種具有美的意味的外在形態表現,超脫世俗又飄逸瀟灑。這裡面並不缺乏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在某種間接的意義上也有政治和倫理上針對社會和現實的銳利,但在根本性質和基本價值標準上它不是別的,而是對人生命本身具體的、超功利的欣賞,是對美的領悟和欣賞。
這種對精神自由和生命情調的嘉許,在當時主要表現在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
一是強調個人之存在,自我的存在。“王大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子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世說新語·方正》)“桓公少與殷候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品藻》)“自用我法”,“寧作我”,在這種對“我”的坦然相待中,其實質已不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強調自我,更有一種實際人生存在中的自信與自我欣賞。
二是強調人的“高情”、“才情”。“孫興公、許玄度皆一時名流,或重許高情則鄙孫穢行,或愛孫才藻而無取於許。”(《品藻》)“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估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任誕》)“聞江渚閒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才情。”(《文學》)“王東亭作《經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文學》)這個“情”是人的生命情調,個人獨處、社會交往或文學活動中,處處體現了這麼一種有深致而自由無拘。它以一“情”字來表示,強調的是人的真摯,人擺脫了外在束縛後真實自然的生命狀態,這裡面就有了一種情調之美。
魏晉“神韻”:生命意識的審美散發(4)
三是會心於生命情調的一種“淡”味。阮籍在《樂論》中曾說過:“乾坤易簡,故雅樂不煩。道德平淡,故無聲無味。不煩則陰陽自通,無味則百物自樂,日遷善成化而不自知,風俗移易而同於是樂。此自然之道,樂之所始也。”“故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樂使人無慾,心平氣定,不以肉為滋味也。以此觀之,知聖人之樂,和而已矣。”“淡”味才是真味,才是“自然之道”,才可以使人“味之無極”,“心平氣定”。這一點相當重要,它顯示出士人們對個體生命狀態欣賞的一種成熟態度,不誇張、不矯情,以自然而然的心態出之。當然,如果是發展到刻意求“淡”,那則又走到了矯情,這樣的事例在當時也不罕見,但人們追求、崇尚的標準畢竟是“淡”而非“濃”。
名士之出,一方面是他們對政治的厭惡和疏遠,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對人之精神自由、心靈曠達的格外注重、講究,對人的生命的珍惜——這也正是由對實用性、操作性的政治的反感而來。所以,發展到此時的“人性”之論,就很自然地從政治實用的重點轉移到生命情調、人生意味的重點,由原來那種意在選擇的心態轉變為超功利、超實用的欣賞性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