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山東則改稱為“鄉村建設”。之所以選址鄒平,是因該縣靠近膠濟鐵路,離濟南又不遠,縣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條件有利於鄉村建設實驗。
鄉村建設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鄉村建設研究部,由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該部招錄大學畢業生或大專畢業生40名,二年畢業,主要教材是梁漱溟著《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和《鄉村建設理論》,學員畢業後分配到實驗縣任科長和輔導員等職務。第二部分是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負責訓練到鄉村服務的人才,招錄物件是初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每期一年結業,主要課程有鄉村建設理論、農業知識、農村自衛、精神陶煉、武術等科目。學員由每縣招考10―20名,結業後各回原縣,擔任各縣鄉村建設的骨幹工作。第三部分是鄉村建設實驗區,以鄒平縣為實驗地。實驗區有縣政府,隸屬鄉村建設研究院,縣長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1932年鄒平由鄉村建設實驗區改為縣政建設實驗縣。鄉村建設研究院於1935年還成立了一個鄉村建設師範,地址在研究部內,梁漱溟曾任校長半年。課程除鄉村建設理論、鄉村教育和精神陶冶外,其他與普通師範課程相同。
鄒平實驗縣的行政區劃經過撤併,整改為14鄉。全縣整個行政系統實行教育機關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縣以下設鄉學,取消鄉(鎮)公所,幾個村或10個村有一鄉學,鄉學就是“政教合一”的機構,鄉學下設村學。設定鄉學村學的目的是培養農民的新政治習慣——農民對團體生活及公共事務的注意力與活動力。梁漱溟說:“我們鄉學村學的組織,如能發生作用,鄉村真正活起來,則對於中國地方自治問題的解決,不啻發明了一把鎖鑰,找著了它的訣竅,豈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業嗎!……我們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作鄉村建設實驗,什麼時候才算成功呢?直截了當地說,就是鄉學村學真正發生組織作用,鄉村多數人的注意力與活動力均行啟發,新政治習慣培養成功而完成縣自治,研究院實驗縣的大功就算告成。”
梁漱溟特別強調,發揮傳統倫理精神在培養農民新政治習慣時的作用。梁漱溟認為,中國倫理是從情誼出發,以對方為重,人與人間的關係可以做到連鎖密切融合無間的地步。中國從前有五倫之說,現在再添一倫,就是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團體,彼此互相尊重,互有義務。梁漱溟透過自己編定的“村學鄉學須知”,來要求大家各盡自己的義務,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倫理情誼。梁漱溟還認為,今日鄉村組織必須是一教學組織,最根本的是要提倡農民“求進步”、“向上學好”。梁漱溟廢掉鄉鎮公所而成立鄉學村學,用意即在此處。鄉學行政上受縣政府的領導,同時接受研究院的指導,是“政教合一”的機構。全鄉組織董事會,推出鄉中德高望重、有文化、年齡較高的人當學長,學長由縣政府下聘書,實際大都是地方鄉紳學者名流擔任。鄉學裡還有教導主任一人,負責管理教育工作。再有研究院直接派來的輔導員一人(大都是研究部的學生),負責指導協助鄉理事和教導主任,在各項工作中貫徹鄉村建設理論思想。鄉學內設以下組織:鄉隊部、戶籍室、衛生室。各村的村學組織與鄉學差不多。鄉學村學中的成員,包括全鄉全村的農民,統稱為學眾。
在鄉村建設運動中主要為農民做些什麼呢?梁漱溟概括為:“團體組織、科學技術”。“團體組織”即把分散謀生的農民組織起來,主要是組織合作社,在這個方面鄒平做得很好,影響很大。“科學技術”即改良農業品種、提倡植樹造林等。梁漱溟在鄒平提出“大家齊心向上,學好求進步”的口號,就是“團體組織、科學技術”這八個字精神的具體體現。“大家齊心向上”是提倡團體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禮俗,“求進步”指生產技術和良好風尚。中國農村長期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如求神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