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必須儘可能緩慢地退卻,一般地說,以不受敵人擺布為原則。要堅持這個原則,就必須同緊迫的敵人進行血戰,為此作出犧牲是值得的。不遵守這一原則,就會加速自己的退卻,不久就會成為潰退。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掉隊計程車兵就會比進行後衛戰時可能犧牲的人還要多,而且,連最後剩下的一點勇氣也會喪失無遺。
用最優秀的部隊組成一支強大的後衛,由最勇敢的將軍率領,在最重要的肘刻全軍予以支援,小心謹慎地利用地形,在敵人前衛行動輕率和地形對我有利時設下強有力的埋伏,簡單地說,準備和策劃一系列真正的小規模會戰,這都是貫徹上述原則的手段。
各次會戰的有利條件和會戰的持續時間是不同的,因此會戰失敗後退卻時的困難自然也是不同的。從耶納會戰和滑鐵盧會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竭盡全力抵抗優勢敵人後進行退卻時會混亂到什麼程度。
時常有一種分兵退卻的論調,主張軍隊分成幾個部分進行退卻,甚至作離心方向的退卻。如果軍隊分成幾個部分只是為了便於退卻,它們依然能夠共同作戰,而且始終保持共同作戰的意圖,那麼,就不是我們這裡要談的問題了。至於任何其他分兵退卻的作法,都是極其危險的,是違背事物的性質的,因而也是非常錯誤的。軍隊在任何一次失敗的會戰中都處於削弱和瓦解的狀態,這時,最迫切需要的是集中兵力,並在集中的過程中恢復秩序、勇氣和信心。
在敵人乘勝追擊的時刻,退卻者把軍隊分開,去騷擾敵人的兩側,這完全是荒謬的。如果敵人是一個膽小怕事的書呆子,那麼這種辦法也許能起作用和收到效果;如果不能肯定敵人有這種弱點,那就不應該採用這種辦法。如果會戰後的戰略形勢要求把軍隊分開,以便掩護自己的兩翼,那也只能限於當時的需要而不要過分地分開。而且,即使如此,也只能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同時,在會戰結束的當天也很少能夠做到這一點。
腓特烈大帝在科林會戰後,放棄對布拉格的圍攻,分三路退卻,並非他自己願意這樣,而是因為他的兵力部署和掩護薩克森的任務不容許他採用其他辦法。拿破崙在布里昂會戰後命令馬爾蒙向奧布河方向退卻,而自己卻渡過塞納河轉向特魯瓦。這次行動所以沒有給他帶來什麼不利,只是因為聯軍不但沒有向他追擊,反而同樣分散了兵力,一部分( 布留赫爾) 轉向馬思河,另一部分( 施瓦爾岑堡) 則擔心兵力不足,因而推進得十分緩慢。
第十四章 夜間戰鬥
夜間戰鬥是怎樣進行的,它的特徵是什麼,這些都是戰術上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只是把夜間戰鬥作為一個特殊的手段來進行考察。
其實,任何夜間攻擊都只是程度較強的奇襲。初看起來,夜間攻擊似乎是十分有效的,因為在人們的想像中,防禦者遭到攻擊是出乎意外的,而進攻者對於所要發生的一切卻必然早就有了準備。他們的處境多麼不同啊! 他們把夜間戰鬥想像成:一方面防禦者處於極其混亂的狀態,另一方面攻擊者只要在對方極端混亂中收穫果實就行了。那些不指揮任何軍隊、不負任何責任的人認為可以常常進行夜襲,然而在現實中夜襲是很少見的。
上述那種想像都是在下面的前提下產生的:攻擊者瞭解防禦者的措施,因為那些措施都是事前採取的而且是很明顯的,是攻擊者透過偵察和研究一定可以瞭解到的,與此相反,攻擊者的措施是在進攻之前所採取的,對方一定無法瞭解。但是,攻擊者的措施並不是完全無法知道的,防禦者的措施也不是完全能夠瞭解到的。如果我們同敵人的距離,不是近到象霍赫基爾希會戰前奧國軍隊同腓特烈大帝那樣可以直接看到對方,那麼我們只能透過偵察和搜尋的報告以及從俘虜和敵探的口供中瞭解敵人的配置情況。這樣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