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第2/3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標洛的純粹和實用戰略》為題,撰文批判過標洛的這種觀點。
17、這裡的包圍一詞原文為&ot;die ufassende for&ot; ,按詞義可作兩種理解。森林太郎的日文譯本譯為&ldo;概括一切的形式&rdo;( 俄文譯本也可作這樣的理解) ,其他譯本大多譯為&ldo;包圍形式&rdo;。我們認為這裡是批判標洛的理論,標洛強調進攻時應以敵人的補給線為目標,因而也強調包圍的作用,所以譯為&ldo;包圍&rdo;。
18、這裡可能指約米尼所強調的內線作戰的理論。約米尼認為, 內線作戰總比外線作戰優越,因為軍隊處於內線既便於集中又便於實施機動,而且容易各個擊破敵人。
19、在十四一十五世紀的歐洲,隨著城市的興起,軍隊的成分發生了變化。新的軍隊由大批僱傭兵組成。在義大利,傭兵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傭兵的首領稱為&ldo;傭兵隊長&rdo;。每個傭兵集團的武器裝備為傭兵隊長所有,給養和薪餉由傭兵隊長負責。傭兵隊長可以將自己的集團出僱於任何國家。 因此,戰爭是傭兵隊長的職業,軍事藝術就好象是他的手藝。 克勞塞維茨認為這不是戰爭本身的原因決定的,而是社會狀況等外在原因決定的。
20、斜形戰鬥隊形原為古希臘著名統帥艾帕米農達所發明。 普魯士排特烈二世把它運用於線式( 橫隊) 戰術,作戰的&iddot;將軍隊排成橫隊,但不與敵軍平行對陣,而是偏斜地以一翼及中央的一部分兵力先攻擊敵人的一翼。中央及另一翼則不與敵人接觸,只牽制敵人,使他不能加強被攻擊的一翼。先攻擊的一翼以優勢兵力擊潰敵人一翼後,即從翼側包圍敵人, 隨即全線攻擊,以便擊敗敵人。
21、1806年10月普魯土軍隊分三路集中在耶納、魏馬一帶,不倫瑞克總司令親率中路,呂歇爾率右翼,霍亨洛黑率左翼,準備進攻法軍。拿破崙先敵出擊,10月10日於扎耳費耳特擊潰路易親王所部。不倫瑞克率主力北撤,霍亨洛黑的軍隊留在耶納掩護,10月14日遭到拿破崙主力的攻擊,所部陶恩青師和格臘韋爾特師分別於多倫山和卡佩倫多夫被擊潰。 呂歇爾從魏馬前來支援,在卡佩倫多夫後面亦被擊潰。 霍亨洛黑所部在此役幾乎全軍覆沒。同日,拿破崙部下達烏的軍隊在奧爾施塔特擊潰不倫瑞克的主力。在追擊中,普軍紛紛投降。這就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殲滅戰‐‐耶納會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