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那時,軍隊通常都駐紮在營寨裡,因此營寨中的陣地被看作是難以侵犯的,只有當敵人離開營寨,象進入比武場一樣,來到開闊的地方,才可能進行會戰。
如果有人說,漢尼拔白白地向非比阿斯挑了戰,那麼,對非比阿斯來說,這句話無非是表明這一會戰不在他的計劃之內,這句話本身不能證明漢尼拔在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佔有優勢;但是對漢尼拔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它表明漢尼拔是真正希望進行會戰的。
常備軍出現初期進行的大戰鬥和會戰的情況和古代戰爭相似。也就是說,一支龐大的軍隊必須編成戰鬥隊形才能投入戰鬥,才能指揮它進行戰鬥。這樣的軍隊是一個龐大的、笨拙的整體,總是要在平原地上才能作戰,在複雜地形、遮蔽地以及山地,就既不適於進攻也不適於防禦了。因此,防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從這裡找到了一種避免會戰的手段。這樣的情況雖然逐漸減少,但卻一直保持到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到了七年戰爭時期,才開始在難以通行的地形上進攻,而且逐漸普遍起來。到了現代,對那些想利用地形的人來說,地形雖然還可以增強其力量,但已經不再象魔法那樣可以束縛戰爭的自然力量了。
三十年來,戰爭發展得更不受地形束縛了,對於真正想透過戰鬥決定勝負的人來說,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他找到敵人和進攻敵人了。如果他不這樣做,就不能認為他是想進行戰鬥的。因此,向敵人挑戰而敵人沒有應戰這種說法,在今天無非是表明他認為戰鬥的時機不十分有利。這就等於承認這種說法不恰當,證明他只不過是想藉此掩飾事情的真相而已。
當然,即使在今天,雖然防禦者已經不可能拒絕戰鬥了,但是,他只要放棄陣地從而放棄防守陣地的任務,仍然可以避免戰鬥。這樣,進攻者取得的成果就是半個勝利,只能承認他暫時佔了優勢。
因此,現在再也不能用向對方挑戰但對方沒有應戰這種口頭上的勝利來掩飾前進者( 即進攻者) 停滯不前的狀態了。只要防禦者沒有退卻,那就說明他是希望會戰的,在他沒有受到攻擊的時候,當然也可以說他是在挑戰,實際上這是不言而喻的。
從另一方面看,在現代,凡是希望和能夠逃避戰鬥的人,是不會被迫進行戰鬥的。然而進攻者往往不滿足於從敵人逃避中得到的利益,而迫切要求獲得一次真正的勝利,因此他有時就會透過特別巧妙的辦法去尋找和運用為數不多的、但是可能的手段,迫使這樣的敵人也進行戰鬥。
迫使這樣的敵人進行戰鬥的最主要的手段有兩種:第一是包圍,使敵人不能退卻,或者退卻十分困難,因而寧願接受戰鬥;第二是奇襲。第二種手段在各種運動都不方便的時代是適用的,但是現在已經很不起作用了。現代的軍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甚至在敵人的眼前也敢於退卻,只有在地形極其不利的場合,退卻才會有很大的困難。
在這裡,內雷斯海姆會戰可以看作是一個例子。這次會戰是卡爾大公於1796年8月11 日在勞埃阿布山對莫羅發起的,他的目的只是使自己更容易退卻。但是我們承認,直到現在我們的確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位著名的統帥和著作家當時採用這一行動的理由。
在羅斯巴赫會戰中, 如果聯軍的統帥確實沒有進攻腓特烈大帝的意圖,那麼這次會戰就是另一個例子。
關於索爾會戰,腓特烈大帝自己說過,他所以接受會戰,是因為他感到在敵人面前退卻是危險的&ldo;。同時,腓特烈大帝也還舉出了接受這次會戰的其他理由。
總的說來,除了真正的夜襲以外,上述情形總是少見的。而用包圍的方法迫使敵人進行戰鬥,主要只能是對單獨的軍,例如在馬克森會戰中對芬克軍就是如此。
第九章 主力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