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可否認,這些國際品牌在引導中國大眾生活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只是長期以來,只宣傳成功,而回避失敗,它們對中國消費者的不尊重,給人們帶來了不愉快的品牌體驗,傷害了不少忠實消費者的感情。國際品牌質量危機頻發,證明這些國際品牌在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並沒有對中國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環境做徹底的瞭解,低估了中國消費者對質量醜聞的強烈牴觸心理,因而會導致一些缺乏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感的行為。這也說明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摸索和適應過程,需要更成熟的經營之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前言
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始,中國社會還處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當時的中國企業從來就不愁產品賣不出去,而是擔心生產不出足夠多的產品滿足中國百姓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一家企業只要擁有生產一種產品的裝置和技術,就能飛速發展,真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在那種環境下,除了一部分都市潮流人士外,普通老百姓對於產品是不是品牌並沒有太多的要求,所以一般的中國企業也沒有想過要去真正塑造一個自己的品牌出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選擇產品到選擇品牌,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曾經封閉多年的中國消費者對世界潮流的學習熱情和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往往在企業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把握消費者目前的心態和偏好時,市場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網路公司任職的楊先生至今還記得,1995年他結婚的時候,父親從鄉下過來幫忙操辦婚事。當時出於經濟考慮,家電、電腦、電話等東西計劃從商場採購國產品,而傢俱、窗簾等物品,父親按照過去家鄉的傳統本來想請人訂做,認為更加牢靠、實用。他把這意思轉達給妻子時,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妻子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樣“跌份兒”,無論是國產品,還是定做的東西,都沒法體現自己的品位和情趣。在短暫“鬥爭”了一會後,楊先生很快就做出妥協,親自陪妻子到商場買回了不少國外品牌的家電;而其他物品,即使不買國際品牌,也都是買國內知名的。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老百姓消費需求的改變,為中國品牌誕生和成長提供了巨大推動力,原本滿足於製造技術和產品質量的中國企業,不得不重視品牌的塑造和提升,於是一批接一批新興品牌誕生。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老百姓開始買彩電,於是誕生了長虹、康佳等彩電品牌;後來有了冰箱、洗衣機需求,又湧現海爾、科龍這樣的電器品牌;當計算機進入老百姓家的時候,計算機消費增長,就誕生了聯想、方正等電腦品牌;再到後來通訊發展,便催生了波導、中興這些通訊品牌。
憑藉對中國消費者、對地域文化的理解,本土品牌比國際品牌在很多方面似乎更能迎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本土品牌由此漸漸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家電、IT、餐飲、美容、教育、文化、休閒、運動、購物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消費領域,中國品牌正在無孔不入地影響並創造著中國人的新品牌生活。
1、餐飲消費與品牌生活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可見餐飲對中國人的重要性。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老百姓餐飲觀念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越來越習慣於下館子,也促進了本土餐飲品牌的形成和發展。2006年12月,由150多萬公眾投票選出的北京“影響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揭曉,與餐飲業有關的東來順、古船、王致和、牛欄山、龍徽、三元就佔了六個。
&;#61548; 餐飲連鎖在口碑中成長
在吃的過程中,一些餐飲場所漸漸在老百姓形成了口碑,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就成了當地有名的餐飲品牌。現在,幾乎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有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