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苟在國企 (第2/2頁)
過關斬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東西,說不定會被當做投機倒把給抓起來,錢沒賺到再吃幾年牢飯,那就得不償失了。”
李衛東無奈的長嘆一口氣。
在九十年代的時候,說一個人是個體戶,就意味著這個人賺了不少錢,會有很多人羨慕。而在八十年代,特別是八十年代的初期,“個體戶”絕對是個貶義詞。
八十年代初,個體戶就是待業青年、甚至是勞改犯的代名詞,和主流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對於國企職工來說,“個體戶”這個東西,聽著硌耳朵,看著更是扎眼。
國企的家屬院中,要是誰家的孩子去當個體戶,那簡直就是給全家人蒙羞,父母在別人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若是農村人的話,去城裡擺個攤賺了錢,會被當成全村人的希望;可若是國企子弟的話,若是去擺地攤,絕對是全廠的恥辱。
因此國企職工的子女,寧願去國企裡當個臨時工,也不願意去練攤當個體戶。
更何況李衛東本身就是國企的正式職工,去當個體戶更是不現實。
像是重生小說裡的寫的,重生回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開辦企業,順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發展,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幾年混成世界五百強,進入福布斯排行榜,跟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稱兄道弟,那更是在瞎扯。
八十年代初的中國,除了特區,還沒有民營企業生存的土壤。雖然政策方面已經逐漸放開,但那時候畢竟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年代,計劃經濟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
這也就意味著,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在計劃內分配的。國企會分走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剩下的則被集體企業拿走,民營企業不可能獲得計劃內的生產資料。
像是電力、能源,運輸、土地、基礎設施等等,也都是優先供給國企,然後是集體企業,民營企業什麼都撈不著。
沒有電力,沒有能源,沒有土地,沒有運輸,甚至連原料都搞不到,民營企業怎麼可能生存?
在整個八十年代,民營經濟幾乎都是以小作坊的模式在發展,比如炒個瓜子,炒個辣醬醬,這種小作坊幾乎不會佔用到生產資料,也不會被各種“計劃內”卡脖子。
在1984年下海經商,大概就只能像早期的溫州商人那樣,揹著一大包小商品,穿梭於各個城市當中。
想到這裡,李衛東不由得暗罵一聲:“重生小說都是扯淡的!老子是重生了,可還是得繼續在國企裡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