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然好像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幸運的是,在這座城市裡居然還有能夠流利講說漢語之人存在。
而且,這些高句麗人對於大漢王朝的赫赫威名亦是早有所聞。
或許正是出於對大漢的敬畏之情,當他們看到這群遠道而來、飢寒交迫的使者時,給予了極為熱情周到的款待。
經過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後,宗預逐漸瞭解到自己被優待的原因。
原來公孫氏與高句麗之間的仇怨已然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無論是哪一方,無論漢魏,只要向對方發起攻擊,高句麗都必然會毫不遲疑地幫幫場子。
三十多年前,高句麗王國正經歷著一場權力更迭。
當時的國王高男武突然離世,他的離去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千層浪。
在這動盪時刻,高男武之妻於王后挺身而出,毅然擁立其子高延優(又名伊夷模)登上王位。
然而,這一決定卻激怒了另一個野心勃勃之人高發歧。
他對王位覬覦已久,眼見伊夷模稱王,心中憤恨難平,於是悍然起兵圍攻高句麗王都。
但令人意外的是,儘管高發歧來勢洶洶,可在國內竟無一人響應支援他,於是落敗。
孤立無援之下,高發歧不得不做出一個冒險之舉,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度,並向其借兵三萬,妄圖憑藉外力反攻高句麗國內城,奪回屬於自己的王座。
可惜天不遂人願,即便有了三萬援軍,這場氣勢洶洶的反攻最終以失敗告終。
高發歧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充滿野心與不甘的一生。
不過,伊夷模也是慘勝,夫餘趁機來攻,高句麗差點亡國。
經此一戰,國內城遭受重創,城牆倒塌、房屋焚燬,昔日繁華的國都如今已變得殘破不堪,難以繼續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
面對這滿目瘡痍的景象,伊夷模於公元 198 年暫時遷居小城。
並下令開始修建丸都城,希望能為高句麗打造一座嶄新且堅固的國都。
整整歷經十一個寒暑春秋之後(公元 209 年)這座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建成的城池總算修好。
伊夷模率領臣民們再次遷入其中,向公孫氏復仇是高句麗王國上上下下的國仇家恨。
不過,底層百姓不清楚的,但是高句麗的王公貴族們卻是知道的。
大漢被曹魏滅亡了才對啊,因為地理阻隔,他們對季漢知之甚少。
宗預將劉備誇作高祖之風,將劉禪誇作光武再世,表明季漢已經如閃電般強勢歸來。
宗預義正言辭地說出那一番話語之後,在場的高句麗王公貴族們皆是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然而儘管季漢可能很強大,但現在這些高句麗的權貴們心裡十分清楚,這位來自大漢的使者此次前來乃是向他們借兵的。
彼時彼刻的漢朝廷並不能直接派遣大軍對公孫淵發動進攻。
因此,面對宗預的請求,這些高句麗的王公貴族們陷入了深深的猶豫之中。
當然,對於攻打公孫淵這件事本身,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顧慮。
畢竟像這樣的戰爭,即便沒有人主動邀請,只要有合適的時機出現,他們自己都會毫不猶豫地揮軍出征。
真正讓他們感到猶豫不決的,是一旦決定派出己方的兵馬前去征討公孫淵,那麼位於其後方的夫餘國極有可能趁此機會從背後發起突襲,給高句麗帶來巨大的威脅。
高句麗人雖然心中充滿著對敵人的憤恨,但尚未被這股仇恨完全矇蔽住理智的雙眼。
在同一時間內同時應對兩個方向的戰事絕非明智之舉。
而當了解到高句麗人的困擾之後,宗預提議,由他這個漢使出面,調停兩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