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無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洪武二十八年,秋。
黃油油的稻地裡,飄散著成熟的香氣。
“所謂的那快樂,
赤腳在田裡追蜻蜓追到累了,
偷摘水果被蜜蜂叮到怕了
誰在偷笑呢
……”
周易背靠著山石,望著眼前的稻浪片片。
耳邊聽著排演出來的新編白話歌曲《稻香。
嘴角咧開了微笑。
這些年,《稻香同稻香一號一樣,火遍了江南水鄉。
如果說稱呼柳永可以用,凡是能有井水的地方,就會有柳三變的曲詞。
那麼稱呼《稻香,就可以用,凡是種植水稻的地方,就能夠聽到稻香的旋律。
稻香的走紅,掀起了用白話文寫歌作曲的一個高潮。
周易甚至還聯合富樂院等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在《大明報下辦了一個專門刊登音樂交流的副刊——《大明報·音樂。
在大明各處,不論何處,都能夠在副刊上看到最新的音樂動態。
甚至周易還聯合了富樂院和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為每一個被刊登在《大明報·音樂上的寫手,都提供一些錢,和一些採風的優惠條件。
《大明報·音樂辦的也是越來越火,越來越好。
富樂院等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起初是不接受《稻香這種歌曲的。但看在周易的面子上,還是為《大明報·音樂提供了一些初始資金。
但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適合在秦淮河畔演出的歌詞,不斷湧現出來。
富樂院和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也是不斷加重籌碼。
不過,周易在內容上,一直是堅持看法一定比例,將一部分並沒有那麼適合在富樂院演奏的歌曲,也刊登在了《大明報·音樂之上。
這些年來,有很多兼具美感和傳唱度的歌曲,在《音樂副刊上刊登發行。
周易看著這些音樂的火爆,甚至比看著《稻香的火爆還要高興。
因為周易知道,像是《稻香這樣的歌曲,周易寫下個十首八首不成問題。
但這就像是後世的石油一樣,用一點少一點兒,幾乎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總有一天,周易腦海中的存貨會全部用光。
而到了那個時候,大明的音樂,就像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暴露出虛浮的本質。
周易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在周易心中,和寫歌爆火相比,周易更希望能夠培養起來培養起來寫歌的業態。
可能第一開始,欣賞高雅的地方無法接受歌曲這種形式,依然更偏向於辭藻華麗的詩詞、小曲。
沒有更多的文人願意從事這一項創作。
那便從俗做起,哪怕是俗一些呢?
周易相信,總有一天,時代的發展,會將歌曲這種藝術形式,推到浪潮的最頂端。
事實也確實如此,雖然現在歌曲,在大明朝剛剛起步。
但歌曲這種藝術形式的勢頭,卻是勐得很。
尤其是在田間地頭的口口相傳中。
周易走進了稻田,捏起來“稻香一號”的稻穗,看著成熟飽滿的稻穗,笑得很開心。
這片田地裡面的稻米,便是周易向江南各處推廣的品種。
周易利用觀止堂在每個行省的精幹力量,向家中土地少,人口多的農戶,發放了“稻香一號”。
總體的成績,周易雖然不太瞭解,但相比和周易之前向朱元章承諾的百分之二十,只多不少。
而且,周易還給朱元章畫下來了明年的大餅,正在送往朱元章手裡面的過程中。
皇城,金鑾殿。
近些天來,朱元章的龍書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