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小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98年3月25日清晨6時35分。

家住北京海淀區車耳營村的張寶英,發現安置在自家屋後石亭子裡的北魏石佛不見了,只剩下蓮花石座和一地的碎石。

而頭天夜裡11點來鍾,她丈夫姚志明還到亭子裡看過,石佛明明還在的。

這尊北魏石佛是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彩繪佛造像。

早在1957年。

就與故宮、頤和園一起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貨真價實的國寶。

它是一尊釋迦牟尼佛造像。

通高22米,由整塊花崗岩鐫刻而成,雕工精細。

像身後有雕飾精美的背光。

背光上分層刻有忍冬紋、火焰紋,並雕有31位使樂天人。

她們婀娜多姿,或跳舞,或吹簫、或打鼓。

佛像背後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分12列,最大012米,最小的僅004米。

整座佛像祥和、生動、莊嚴大方、神態自如。

造像使用的天然顏料,雖經千年,仍光彩絢爛。

石佛底部刻有銘文:“太和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閻惠端為皇帝太皇太后造像”。

太和十三年。

即公元489年。

距今一千五百多年。

太和是魏孝文帝的年號。

他因頒發多項政令,以促進鮮卑族與漢族以及其它民族的融合而受到尊崇。

造像的主人是孝文帝的祖母。

公元476年尊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於造像次年亡故。

據《古老而充滿活力的都城—北京》一文載:這尊北魏石佛更加珍貴之處。

“是按照鮮卑族魏文帝自己的模樣雕刻而成的,如此寫實手法,在中國古代藝術中極為罕見。”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這尊石佛是光緒六年(公元1875年),通州一個叫張雲翼的人發現的,地點在在北京永定門一帶。

因其高貴,光緒皇帝命人把佛像運往西山供奉。

因此從存放地北京寶華寺運到了車耳營。

車耳營位於盛極一時的妙峰山的進香古道上。

佛道寺觀林立,碑碣石刻眾多。

妙峰山廟會從明清時期最興盛的廟會,一直延續到民國。

全國各地以及日本、東南亞各國的香客信徒們,紛紛前來“朝頂進香”。

將石佛供奉於此,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為保護好這尊石佛,光緒皇帝還為石佛欽點了專門的看護人,就是張寶英的丈夫姚志明的祖上。

姚家三代人守佛,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1926年。

存放石佛的殿宇因年久失修坍塌了,姚家的女婿段其光會同著名文人李石曾,共同出資在原址上為石佛修建了一座正方形的尖頂石亭子。

後來,隨著妙峰山的沉寂,車耳營也不再熱鬧,聲名顯赫的北魏石佛也無人問津。

除了當地村民,外人根本不知道這裡還有這樣一件寶貝。

它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並且引起極大關注始於1996年。

這一年。

車耳營村被納入了北京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越來越多的遊客進入了這座被遺忘的歷史文化名村,他們基本上都奔著國寶北魏石佛而來。

因為石佛在張寶英家的後院,張家自然成了景區的一個遊覽點。

從早到晚,遊人不斷。

張寶英也成了景區的一名職工,分擔的工作就是看護石佛亭子以及附近的金剛石塔。

似乎有點繼承了夫家祖上衣缽的味道,說起來就是四代守佛了。

科幻靈異推薦閱讀 More+
我在幸村的電腦裡

我在幸村的電腦裡

yun傾繾
醒來之後顏若就覺得有點不對勁。視角很奇怪,好像他在隔著一層玻璃看向面前的陌生房間,而且房間的東西都很大。這時候外面進來了一個人,鳶紫色的眼眸深藍的頭髮……這個人他再熟悉不過了,這不是他的二次元男神幸..
科幻 連載 2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