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5頁)
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牢固地嵌在世界的東方。生活在這
塊土地上的人類背對的是一堵堅硬的大牆,面臨的則是廣闊無邊的海洋。後路己被
封死,只有義無反顧地前行,奇特的環境和麵前的現狀無一不在昭示著人類走向蔚
藍色。這也正是秦始皇不顧時人的反對和後人的詛咒,狠心地在中國北部而不在東
部和南部修築萬里長城思想的根本所在。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的指導,才有秦始皇五次出巡遠行,四次走向東海岸的
具體行動。從東海岸的會稽嶺、琅琊臺、芝罘山,碣石島那高高築起的樓臺上,透
過秦始皇看海觀景、飲酒作歌的表層,不難發現他對那藍色文明的幻想與嚮往。而
樓臺與長城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的修建,也絕非是他的隨心所欲,兩種不同的建築
格局昭示給後人的是同一主題:讓思想與智慧的光芒射向更加廣闊的藍色遠方。
東晉史學家王嘉的著作《拾遺記》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宛渠之民,自東海乘螺舟而至琅琊。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故名滄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帝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
瞭如親睹。謂此為神人也。”在這一卷中,作者對宛渠民有極為生動、詳盡的描寫。
宛渠民的滄波舟可“日遊萬里”,照明裝置極端先進,在夜間只需“狀如粟”大小
的物體便可“輝映一堂”,且這粟一般大小的發光物“若投之於小溪,則溪水沸騰,
沸沫流於數十里”。如此之先進的運載工具在當時的地球上是沒有的,那麼這宛渠
之民不是來自外星又來自哪裡?
當然,作者王嘉的這段記載,是距他約五百年前的故事。很難令後人相信是歷
史事實,但秦始皇思想脈洛的產生與發展與這些超凡的現象不無關係。
縱觀秦始皇短暫的一生,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征服”二字上,並把人類征服
的天性發揮到極峰。當他用鐵腕在腥風血雨中扭轉乾坤,蕩平天下之後,征服的欲
望並未枯竭衰落,他把目標對準死亡,他要以自己蓋世威力,向死神挑戰。
這個挑戰一開始就帶有極大的悲壯色彩,正如當年荊柯刺秦工一樣凶多吉少,
但他依然慷慨悲歌,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程。秦始皇先是派徐福等人到他一直嚮往
的隱藏在蔚藍色中的神秘天國尋求藥物,隨之親自登船到海洋中搏擊一切阻礙他取
得勝利的力量。他的連弩射向龐大的蚊魚,同時也射向了一條萬物生生死死,生死
往復迴圈的真理。他把人類的天性發揮到極至,以人本身固有的最大張力向自然界
的法則發出了挑戰。
面對浩瀚的海洋和撲朔迷離的生死之城,他最終沒有成功並遭到了平生最為慘
重的失敗。死神以極大的報復之心,把他和他親手建立的帝國毫不留情地扼殺了。
這一悲劇性的結局,深謀遠慮的秦始皇應該也早就想到了,為此,他的陵墓修
建工程才歷30 年而不斷。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行動才越發顯得悲壯和令人驚心動
魄。儘管他的海洋求仙夢最終走向了破滅,但在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征服之舉,要
比哥倫布在海洋中單純地發現新大陸要偉大得多,意義也更深遠。
之所以說他偉大,是因為秦始皇以自身的毀滅做出了人類不滿於大自然法則的
束縛,而敢於同我們的頭腦中既成的認為不可能逾越的所謂真理抗爭的範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