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的情況。
在其他諸侯國家中,騎兵的比例更少,不過1 %左右。
騎兵在戰國時期已初露鋒芒,但遲遲沒有形成戰場主力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
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便是在騎兵史的改革程序中很小又極為重要的一個部件——
馬蹬的產生和利用。從秦俑二號坑的騎兵俑來看,騎兵們不但既無馬蹬,連踏蹬也
沒有,由此可以斷定騎兵們在上馬時,是雙手按住馬背跳躍上去的。上馬後的騎兵
抓緊韁索,貼附馬背以防顛落。由於沒有馬蹬,在賓士特別是作戰時,就不能靠小
腿夾緊馬腹來控制座騎,更談不上騰出雙手來全力揮斥武器與敵搏殺,在攻擊力與
靈活性上都大受限制的情形中,也註定了不能使用長柄兵器更有效地殺傷敵人這一
時代侷限和遺憾。
那麼,作為極具重要性的小小馬蹬是何時產生的?儘管眾說不一,但長沙西晉
永寧二年(公元302 年)墓出土陶騎俑的馬鞍左側吊有一蹬,這是被多數學者認為
中國最旱的馬蹬。但因為只有一隻,有的學者便認為不是馬蹬,而很可能是上馬時
的踏蹬,兩隻腳分踩的馬蹬,是十六國時期才出現的,這個推論來自北燕馮素弗墓
(馮死於公元415 年)出上的用銅片包著木芯的馬蹬實物。如果事實真的如此,作
為一個小小的馬蹬,在產生騎兵之後的近千年才發明創造出來,也真令後人有些不
可思議了。
在西漢茂陵大將軍霍去病墓前有一石牛,牛背上有一蹬的雛形,這個蹬的雛形
又給了研究者一個新的啟示?難道是西漢有騎牛的習慣?如果有這個習慣並有蹬產
生,對將古代騎兵發展到鼎興時期的西漢軍隊來說,對出現馬蹬不也是一個極大的
啟示嗎?那牛蹬不正是馬蹬的另一種安排嗎?如果看一下漢代騎兵的強大陣容和赫
赫業績,就不難推斷出,在那個時代產生馬蹬或產生了馬蹬的雛形並用於戰場上的
騎兵部隊是極有可能的。
眾所周知的秦末漢初中原戰爭紛亂,給了遠在北方的匈奴一個擴充自己騎兵部
隊的機會,幾年的時間,其騎兵總數便達到了30 餘萬。漸已強大的匈奴趁漢朝未
穩之時,便大舉進兵南侵,並很快佔居河套及北方的現在的伊克昭盟地區。匈奴鐵
騎勢如破竹,於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 年),匈奴單于冒頓率部攻下馬邑,並把
劉邦親率的32 萬漢兵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致使漢
高祖劉邦險些喪命。平城之戰,使西漢統治者認識到:要戰勝匈奴騎兵,只靠步兵
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
基於這樣一種明智的選擇,自漢文帝起就開始正式設立馬政,加強全國的養馬
事業,並很快見到成效。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 年),匈奴大舉進入中原北部上
郡一帶掠奪財物,漢朝廷命丞相嬰率八萬五千騎兵進擊匈奴,取得初步勝利。到了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 年),匈奴單于率十四萬騎兵進入中原西北部的朝那,肖
關一帶,孝文帝以中尉周舍、朗中令周武為將軍,發車千乘、十萬騎兵,駐守長安
一帶,“以備胡寇”。與此同時,還封盧卿為上郡將軍,魏仁為北地將軍,周灶為
隴西將軍,張相為大將軍,董赤為將軍,以車兵和騎兵大舉反擊匈奴,迫使匈奴再
度退出中原屬地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