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能。聽老人們說,咱這一帶過去有不少燒磚瓦的土窯。”楊全義說著,遞
過一把鎬頭,“來,用這玩藝挖挖看。”井下又響起了咚咚的聲音,堅硬的紅土層
在楊新滿和楊志發兩個壯漢的輪番攻擊下,終於被鑿穿了。這是一層大約30 公分
厚的粘合狀紅土,很像燒窯的蓋頂(實則是兵馬傭坑封土的夯土層)。有了這樣一
個概念,在以後的挖掘中出現的陶片,都被他們和磚瓦窯聯絡在一起,也就不再奇
怪。
越過了紅土層,工程進度再次加快。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4 米的大井就
已深入地下近4 米。這時,他們手中的钁頭離那支後來令世界震驚的龐大軍陣,只
有一步之遙了。
歷史應該記下這個日子——1974 年3 月29 日。
當楊志發的钁頭再掄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傭的第一塊陶片出土
了。奇蹟的第一線曙光露出地面。
遺憾的是,這塊陶片的面世並沒有引起楊志發的重視,他所渴求的是水。
此時,水比陶片更為令人渴盼。於是,楊志發和同伴的钁頭便接二連三地向這
支地下軍隊劈去。
一塊塊頭顱,一截截殘肢、一根根斷腿相繼露出,大家終於注意了。
“這個磚瓦窯還有這麼多爛東西?”一個青年抹了把額頭的汗水,沮喪地小聲
嘀咕了一句。
“磚瓦窯嘛,還能沒有點破爛貨?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楊全義在解釋
中作著動員。那青年人嘆了一聲,又掄钁劈向軍陣。
在井筒西壁的楊志發突然停住手中的钁頭,大聲喊道:“啊,我挖到了一個瓦
罐。”聽到喊聲,正在運土的楊彥信湊上前來,確是有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
便好心地勸說:“你慢慢地挖。如果沒壞,就拿回家到秋後焐柿子,聽老人們說,
這種瓦罐焐出來的柿子甜著呢!”一旦人的具體目的改變,行為也隨之轉換。在得
到和利用的心理驅使下,楊志發不再盲目地大刀闊斧劈下去,而是钁手並用,連刨
帶扒,輕輕地在這個瓦罐四周動作。土一層層揭去,楊志發心中的疑竇也一點點增
加。當這件陶器完全暴露在眼前時,他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眼前的東西根本不是要找的瓦罐,而是一個人樣的陶製身子(實則是一個無頭
空心陶俑),他晦氣地搖搖頭,用足了勁掀入身旁的吊筐,示意上面的人拉上去。
當這件陶俑身子剛剛拋入荒灘,井下忽然又發出一聲惶恐的驚呼:“瓦爺!”
眾人又一次隨聲圍過來,又幾乎同時瞪大了眼睛,臉上的表情有了明顯的變化,肌
肉在緊張中急驟收縮起來。
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的人頭,形象極為可怖。
只見這個人頭上長角(實則是武士俑的髮髻),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鋪
排著兩撮翹卷的八字須,面目猙獰可怕。有一大膽青年用钁頭在額頭上輕敲,便聽
到咚咚的響聲。
“是個瓦爺。”有人做了肯定的判斷。
“我看咱們挖的不是磚瓦窯,是個神廟攤子,磚瓦窯咋會有瓦爺的神像?”有
人推翻了以前的判斷,同時又提出了新的見解。這個見解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
“甭管是磚瓦窯還是神廟攤子,找到水才是正事,快挖吧!”組長楊全義又把
大家的注意拉回現實的生活中來。沒有人再去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