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5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府尹見物證被折騰成這樣,自己定然無法交差,也不好說些什麼,無奈哀嘆一聲,額頭滲出汗珠。廂泉聽他嘆氣便覺奇怪:“怎麼,楊大人身體不適,可是中暑了?”
楊大人哭笑不得,在一旁的方千看見乾清站了許久,忍不住輕聲:“夏公子,有禮。”
乾清同方千幾年未見,見了他自然欣喜。方千若不是去當兵立功,也是在勤懇人家做工或耕田罷了。
能去西夏戰場,乾清很是羨慕。
乾清甩了甩腦袋,將不切實際的想法趕跑,笑著走上前來對二人行禮,又看看廂泉。乾清沒有同他打招呼。
不見廂泉多年,而他似乎未變,只是眉宇間多了份沉穩。廂泉的面容非常清秀,卻遠不足用貌若潘安形容。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廂泉卻不是如此,然而論及道家風骨,他倒是頗有這種意味。
乾清知道,人都有表象:廂泉的表象就是個有智慧的高人。
但實際呢?
乾清想到這,便忍不住笑:“捉賊重在‘捉’,你研究墨有何用?”
廂泉也笑了,道:“遼人的菜與中原的菜有何不同呢?”
“食材、用料、味道都不同。”
“那麼遼人的馬與中原的驢有何不同呢?”
“你想說什麼?”乾清開始不耐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西也是這樣。紙墨,也不過是水土與植物的產物,大地共生萬物,人也因此而生。既然萬物與人共生,就從根基尋起,這就是聯絡。”
乾清暗暗“呸”了一聲,只聽廂泉不緊不慢繼續道:“同一種植物,由於地域、季節不同,長出來就會不同。根據這種特點,可以從墨的材料,製作方法來判斷一個人他來自何方,去過何處,受過怎樣教化。就如同菜餚,馬匹與驢子,不同地域都是不同的。”
乾清聞言,越發不悅,便張口反駁道:“假設他是一個跑到中原的遼人,用了當地的東西,偷完東西就回故鄉去,你就無法解釋了。細碎的東西很難得出決定性結論。”
廂泉嘆氣:“你為何還不明白,若要製作一件繡品,這些只是絲線而已。青衣奇盜……他用的迷香的殘渣,繩索的材質,留下的衣服碎片,統統要查。這次之後還要辨別他的身形,他的武學套路,武器形狀。這些東西集合起來才能稱為線索。即便抓不住他,幾次犯案累積下來,也能將他的身份地位大致定下。”
楊府尹聞言哀嘆一口氣,低聲說道:“話這麼說,可那賊其實都得手十四次了,我們還是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
他的聲音一點點沉下去,底氣越發不足。
作者有話要說: 1。筷子,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一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在本劇書中,為了大家的方便把箸改成了筷子。
2。本劇廣播劇預告第一彈今日送出,配易廂泉的是男神啊~
☆、第二章 瘟神
見楊府尹信心不足 ,乾清便眉飛色舞的轉移話題道: “這次那賊要偷什麼?聽聞上次偷了一個鼎 。那次事件相當詭異 ,在齊州府的院子裡 。聽說那天晚上……”
“不用你講故事 ,大家都知道 。”
廂泉不怎麼理睬 ,眼也不抬 ,低頭擺弄著他手裡的瓶瓶罐罐 。他這一句話把乾清一肚子話全堵了回去 ,弄得乾清惱羞成怒 ,剛要爭辯 ,方千趕緊接話道: “這次所偷之物 ,是犀牛骨所制筷子 ,春秋時的 。”
乾清樂顛顛道: “犀骨……那是藥材?故聞犀骨點燃後可以看見靈物 ,所以有‘犀照’一說 ,妖魔無所遁形 。”